7月2日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日照賽區的比賽在日照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在臨沂剛進行完5場精彩比賽后,來自全國的78支參賽隊伍約1200余名演職人員將在日照展開4場激烈的角逐,今天晚上的頒獎晚會上將公布比賽的獲獎名單。
每個藝術精品背后,都有鮮為人知的艱苦磨礪,舞蹈也不例外。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期間,記者對部分參賽節目的主創人員進行了采訪。從與舞蹈結緣到癡迷這項藝術,從外出采風到舞臺排練,每個節目的誕生都凝聚了他們的大量心血。 “我最理解舞者的辛苦” “西方舞蹈追求能量的表達,表演外放、沖突強烈﹔中國舞蹈講究意境的展現,側重柔韌性的運用。”《瑪曲姑娘》編導、“80后”的呂品,與舞蹈的緣分極具戲劇性。10歲那年暑期,父母讓呂品去群眾藝術館學習電子琴。呂品拿著錢去交學費時,路過群藝館的舞蹈排練廳,里面那些人的古怪舉動讓他非常好奇。“當時不知道什么叫舞蹈,只是覺得那些人的動作很好玩。”呂品說,那天他把學電子琴的錢交到了舞蹈班,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此次全國舞蹈比賽,由呂品擔綱編導、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群舞《瑪曲姑娘》一亮相便贏得掌聲一片。舞蹈用踢踏的風格表現了四川阿壩、甘孜藏族兒女的粗獷、豪邁,舞蹈動作以雙膝關節的顫扭和擺動彩袖為特征。“我們的舞者很辛苦,都是20多歲的姑娘,有的人比賽當天正值生理期。”談及演員,呂品說的最多的是感動。“我自己之前也是跳舞出身,最理解舞者的辛苦。”呂品說。 “民族魅力需要激蕩的情感” 6月29日下午,首場比賽,由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演出的群舞《高原之舟》作為第16個節目登臺。演員們獨具特色的服裝和粗獷灑脫的舞姿讓觀眾領略了川藏高原的民族風情。哲他是《高原之舟》的主創之一,他自幼生活在川西高原,冒險跋涉的?牛商隊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把《高原之舟》定義為一篇激揚著汗水和雄性荷爾蒙的男兒史詩。 舞蹈開場便將觀眾帶入到風雪漫天、重巒疊嶂的神秘高原。“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自然資源。為了生存,一支支商隊應運而生。”哲他說,舞蹈表現的是高原男兒們相扶相依、不屈不撓,歷經生死考驗最終達成使命,帶著他們賴以信任的伙伴——?牛,冒著風雪返回故土的故事。 作品創作之初,哲他帶領年輕編導們前往藏區進行了數次實地采風,搜集了大量的風土人情素材,加上他個人在藏區的成長經歷,《高原之舟》這部作品在歷經大小數次修改后,在技法的展現和故事的呈現力上逐漸成熟。在舞蹈音樂的選用和剪輯方面,哲他著力運用并突出大自然的聲音,如風雪、?牛群、“吾爾朵”揮舞的聲音、吶喊、女子的嬉笑等,讓充滿畫面感的音效來配合音樂由緩至疾的變換,牽引著故事向前發展。哲他說,作品突出表現藏族剛毅和豪爽的民族氣質,用吶喊表達肢體語言中未盡的激蕩情感,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情緒感染力。 “過家門而不入的演員讓人感動” 群舞《沂蒙那座——橋》由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選送,改編自歷史上的“火線橋”事件。1947年孟良崮戰役中,李桂芳等32位沂南婦女用7塊門板在汶河上架起人橋,幫助近一個團的兵力從“火線橋”通過,火速奔赴孟良崮戰場。“電影、電視劇中對'火線橋'都一筆帶過,沒有過多描述,從題材創新的角度,我們最終選擇了這個點展開對舞蹈故事情節的鋪陳。”《沂蒙那座——橋》的編導劉忠從小就有紅色情結,為在編舞方面突破紅色題材過多的瓶頸,他在舞蹈中運用現代女孩與歷史對話的形式,用新穎的穿越手法講述了沂蒙革命老區的故事。 為真切感受沂蒙精神,在編創前期,劉忠帶領演員們赴沂蒙地區采風,在比賽前一天前往臨沂當地烈士陵園敬獻花圈。 《沂蒙那座——橋》的道具是一塊重達100多斤的木板,演出過程中,6位演員要一直扛著木板,這對女舞者是個很大的考驗。“如果僅是木板還好,關鍵是A角舞者還要在木板上舞動,很多演員都留下了肩傷。”劉忠說。在采風過程中,來自沂蒙老區的舞者姜莎莎的父親做了手術,為了不影響編排的進度,姜莎莎放棄回離采風地點只有幾十公里的家中看望生病的父親。劉忠說,過家門而不入的演員,讓他非常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