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位大儒錢鐘書曾有詩云:“白露蒹葭成道阻,春風桃李及門妍。”此文還頗應景。在這既剛逢白露時令,又迫近教師節的時候,中央芭蕾舞團的全體演員在外國專家、總排練者、芭蕾大師、教排老師等前輩舞蹈家的指導下,艱苦奮戰在天橋劇場,進行合樂聯排,為即將在9月11日舉行的《堂•吉訶德》復排首演做將近最后的努力。
為了這部聞名遐邇的芭蕾舞劇,中芭全團上下已經籌備了很長的時間。從今日的合樂聯排情況來看,雖然藝術總監、演員、樂隊、舞美還在做著更細的打磨、更多的演練,或許他們還要提出更高、更精的要求;但實際上,就僅作為欣賞者的角度來說,現在達到的效果已經非常令人滿意了,再要精益求精、美上添美,那真是創作者、演繹者對自己的“交代”了。可能對于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來說,想要做好一個內心當中的自己,真是一件再難不過的事情。 能看得出,這部久演不衰的芭蕾舞劇讓演繹者如此忘我,讓萬千觀眾如此癡迷。它能吸引所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也能啟迪所有善于感受美的心靈。這不禁讓人反問,它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眾所周知,《堂•吉訶德》原來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創作的一部反騎士小說。這部小說本身就很經典,它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早已沒有騎士的年代,卻仍幻想自己是個騎士,并企圖仿效游俠騎士生活的人——堂•吉訶德——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令人嘀笑皆非的行徑,和其三次歷險過程中的悲喜、離奇遭遇。這部小說原本嘲諷那些脫離現實、自以為是的阿Q型人物,但后來也被用來褒揚那些勇敢堅持自己理想挑戰社會不合理現象、堅持自己信念的人物。 堂•吉訶德這個人物,自出世以來便深入人心。事實上,這是因為它與讀者產生了許多共鳴。其實,每個人在內心都會或多或少地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堂•吉訶德:有許多美好的理想追求,但又無法被現實認同和接受。同樣如此,歷史上的大人物——如“先師孔圣”,也難逃此運。當代的大學者李零曾在他的著作《喪家狗》中這樣評價孔子:“他很犧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恰如其分地講,他是個堂v吉訶德。”試想,歷史上、現如今,有多少知識分子不像堂•吉訶德呢?所以,看著小說里和舞臺上的堂•吉訶德,有多少人不會想到“可憐的自己”呢?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是個苦老頭子形象,但要認為芭蕾舞劇《堂•吉訶德》也是個“老頭兒”戲,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改編自同名小說的三幕芭蕾舞劇,實際上早已擺脫了原著的諷刺、挖苦色調。它讓劇中的一對青年男女——吉特莉和巴西里奧——搶了堂•吉訶德的風頭,成了劇中的主要人物,來講述一段曲折起伏的愛情故事,而原本的主人公僅作為一個線索性人物,用歷險的外框來串接整個故事情節。它里面的人物豐富而各有特色:小戀人吉特莉和巴西里奧、貴族伽馬什、強迫女兒嫁給花花公子的吉特莉父親、吉特莉的二位女友,堂•吉訶德及其仆從桑丘、森林女王、女儐相、吉普賽人、斗牛士……故事情節曲折、幽默、輕松、詼諧。觀看此“逗笑”之劇,觀眾常不由捧腹,開懷一樂,滿身疲憊一掃而盡,快樂無限。 這部作品的音樂也非常好聽,十足的前浪漫主義的風格,明顯的意大利、奧地利傳統。作曲家萊昂•明庫斯雖然在音樂史中沒有顯著的地位,但是寫出了代表普羅大眾審美口味的音樂作品——這樣的作品可能不會青史留名,但能吸引絕大多數的觀眾,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同時也客觀反映了當時西歐世俗社會的審美情趣,也印證了這部作品所具有的“草根”性。具體來講,這部作品采用了一系列具有西班牙民間風格的旋律及華爾茲、波爾卡、加洛普和進行曲等體裁進行創作,具有通俗雅致,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色彩豐富的特征,非常適合芭蕾舞蹈的表演。觀眾在聆聽這樣的音樂時,會覺得音響動聽、悅耳,但又很容易“忘記”它,而會全身心融入與劇情的理解和舞蹈的欣賞當中。這樣的音樂對舞蹈有很好地襯托,如同某些“影視配樂”一般,含而不露,但又精致耐聽。如果單獨將其抽出來放在獨立的音樂會中演奏,也會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有趣的劇情、漂亮的音樂還不足為論,精彩絕倫、美不勝收的舞蹈才是全劇的最大看點。《堂•吉訶德》的舞蹈可謂是天才之作。最早為這部劇編舞的芭蕾大師莫里斯•彼季帕就創造了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的舞蹈。他編的許多舞段不僅具有高超的技藝、豐富的語匯、優美的造型和流暢的韻律;而且還富有獨特的西班牙等地域風情,給人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這部舞劇由俄羅斯帝國芭蕾舞團于1869年在莫斯科皇家大劇院首演后,又被世界多個名團和名家數次改編、演繹,形成多個版本;而其中法國魯道夫•紐里耶夫改編的版本,又被認為在技術、藝術上具有最高水平。紐里耶夫也是一位非常少得的天才型的芭蕾舞藝術家,他曾任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兼藝術指導。在改編《堂•吉訶德》的舞蹈中,他沒有照搬彼季帕的原版,而是特意設計了許多能充分發揮高超技術的動作。這些大段的高難度動作既是對演員的技藝、也是對演員體力的考驗。他編排的部分經典舞段早已成為歷屆國際芭蕾大賽的指定節目,被認為是一塊檢驗芭蕾舞演員表演能力與才華的試金石,是芭蕾舞壇的不朽經典。 除了高難的技術給人帶來美的視覺刺激之外,紐里耶夫的舞蹈還在風格上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他很注重舞劇對宮廷氣質和古典芭蕾程式的擺脫,而強調它的民族色調和喜劇風格,在舞蹈動作中賦予人物以喜劇情趣,做到戲中有舞,舞中有戲,時時處處點綴著生動活潑的感情交流和細節。即使是人物眾多的群舞場面,也安排得主體突出,層次分明,使舞段既保留著雕塑感和韻律感,同時又有生活氣息,從而把全劇的藝術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觀眾可以看到許多平民化的、具有濃烈地域風格和鄉土氣息的舞蹈,有十足的“草根”性。這樣的舞蹈更容易“接地氣”,更容易打動人心。所以,至今《堂•吉訶德》仍被譽為最具歡喜和節日氣氛的古典芭蕾舞劇,并以其編舞的卓越成就而聞名遐邇。 除舞蹈以外,精美的舞臺布景、道具、服裝和燈光也是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在視覺藝術上的重要亮點。這部經典芭蕾舞劇的舞美帶有強烈的古典審美情趣:有合乎比例的結構造型和自然平衡的色彩搭配,整體感覺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畫面有溫度、有質感。而且,最為關鍵的,舞美造型的整體氣質具有自然平和,中正安舒的特征。這種不激不厲、不溫不火的舞美氣質,對于易顯躁動的時代特征來講,是一種良性的回歸。它能使現代人停下或放慢自己的腳步,靜下心來重溫一次內心的最初追求,讓自己的心重回到一個素樸、可愛的精神世界中。 深刻的哲理、曲折的劇情、優美的音樂、唯美的舞蹈和的中正的舞美,恐怕就是《堂•吉訶德》如此迷人的秘密所在。如果舞迷、樂迷們能親臨劇場來享受這場藝術盛宴,可能還會得到無限的美感和無窮的樂趣,也會得到無盡的啟迪與教育。因為,一個能欣賞美的人,同樣會擁有無量的智慧。
撰稿:孫豪/審稿:孫元娜/攝影:司廷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