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紐里耶夫版本的《堂·吉訶德》和其他版本都不相同。一般的版本都比較粗獷,而這個版本的風格很細膩,腳底下的東西很多,比較難把握。我們1985年的時候,碰到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訓練是俄羅斯的方法,我們的整個大動作都很好,但是腳底下那時候確實不夠。所以,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他(紐里耶夫)特別強調這些細膩的東西。 這次中芭復排這個劇目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對現在的年輕演員,復排非常好。時隔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回國來恢復這么大的一部舞劇。現今中芭的演員都非常好,比較有水平,實力很強。他們從技術上,到體力和表演方面,我覺得比我們當時剛開始排的時候要強。 從跳《堂·吉訶德》到教《堂·吉訶德》,我覺得唯一不同的是:跳得時候,你只要管好自己,故事情節、角色吃透了,表現出來就好了;而教的時候,你需要管好全部,每個角色都得會。 世界上各個芭蕾舞團都有自己的風格,可能是無法比較的。真要比較,有時是比實力,例如轉圈等技術技巧。但我覺得,搞藝術不能單以這些技巧來衡量某個藝術院團的整理水品;而應該從技術、藝術、風格上做全面的比較。目前看來,中芭是一個實力很強、很好的芭蕾舞團。 排《堂·吉訶德》,我同中芭接觸了幾個月,斷斷續續,包括教課、排練和比賽。我覺得中芭的演員很好學,這點難能可貴。除了在大舞劇的表演中,稍缺群眾演員與主要演員之間在舞臺上的交流以外,技巧、整體各方面都相當強。 可能是文化差異的原因,我們的演員有些害羞。所以在處理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故事更好地襯托出來方面,稍有欠缺。這個問題,在85年我們那個時候也存在,我覺得這還是文化差異的問題。 我還記得,紐里耶夫當時的要求就是主要講“戲”,他要求,這個戲中間,所有性格演員、主要演員穿插的戲要講清楚。比如一幕的斗牛士與漁民打架這場戲,要清晰地描述打架的原因,讓觀眾看明白他們為什么打架。這些是大師當時要求較多的東西。因為技巧都沒問題,但故事情節是一串串連接起來的,不能出現斷裂的感覺。所以,我在排練的時候著重強調這點,實際上也是盡力讓表演達到紐里耶夫大師的要求。 我覺得《堂·吉訶德》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戲,因為它具有西班牙、吉普賽那種開放、激越的風格,音樂形象也非常鮮明,也有很難的舞蹈技巧和體力要求。一般能跳這個戲的演員,幾乎所有的戲都能跳。所以,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夠喜歡。 文字整理:孫豪/審稿:孫元娜/攝影:司廷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