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青的吳曉邦老師 
年青的戴愛蓮老師 
年青的梁倫老師 從樸素的歷史證據來看,中國第三代現代舞編舞家有三位:吳曉邦老師、戴愛蓮老師和梁倫老師。他們三位都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站上舞臺,以愛國熱情投入創作,以舞蹈反映時代精神,并各自擁有獨特的藝術觀點。三位老師的背景出身盡管不同,在國家面臨戰爭和解放后政治運動的大時代之下,所走過的藝術道路卻又何其相似。我十分幸運在改革開放之后,有機會拜訪過三位前輩,并接受過他們的耳提面命,雖然均是只言片語,卻受益無窮。也因為心理上的如此親近,對他們在發展中國現代舞道路上的艱困遭遇,感同身受之余,更對他們懷抱由衷的敬意。 為了能更宏觀地從三位前輩的身上了解中國的現代舞發展之路,我把他們的生平和成就分三個階段描述:1·抗戰前的背景、2·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的奮斗、3·新中國成立后的際遇。
1·抗戰前的背景
吳曉邦老師生于1906年江蘇太倉,青年時代正是中國五四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受新文化思潮影響,立志改變中國的保守落后局面。他于1929年到1936年間,曾三度前往日本跟隨高田雅夫Masao Takada學習芭蕾舞,并跟隨江口隆哉Takaya Eguchi和宮操子Misako Miya學習現代舞。當時的江口隆哉和宮操子于德國師承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回到日本后,把德國表現主義風格的現代舞首次帶到亞洲,引起轟動,也改變了日本舞蹈界對舞蹈的認識。吳老師由衷認同德國表現主義的理想,希望舞蹈藝術能真實反映社會的現狀,于1932年在上海建立曉邦舞蹈學校,又于1935年創辦曉邦舞蹈研究所,提倡中國要創作新舞蹈,也就是今天的現代舞。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腐敗、民生艱困,吳老師于1935年在上海舉行了首次個人作品發布會,演出《傀儡》、《送葬》、《浦江之夜》等新作品,題材都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內容上諷刺和鞭撻當時社會上的墮落和不公,形式上則進行各種實驗性的表現手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吳老師離開上海,投身于共產黨號召的,以文藝宣傳抗日救國的活動行列中。
戴愛蓮老師祖籍廣東新會,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島Trinidad Island的華僑家庭,嚴格來說不算是中國的編舞家,可是她毅然返回祖國參與抗戰工作,并終其一生在神州大地上努力建設舞蹈文化,比許多土生土長,卻移民外國的中國藝術家更‘中國’得多。戴老師5歲開始學習舞蹈,14歲時前赴英國倫敦,學習芭蕾舞于安東·道林Anton Dolin和瑪麗·蘭伯特Mary Rambert門下,期間她喜愛上德國的表現主義舞蹈,跟隨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學習現代舞,更在1939年加入德國舞蹈大師庫德· 尤斯Kurt Joose在英國建立的舞團工作,并有機會接觸學習魯道夫·拉班Rudolf Laban創設的舞譜系統。戴老師雖然從小生活在外國,卻對中國有著深湛感情,在倫敦為了生活,需要在一些小會所里演出謀取生活費,而創作一些以中國為題材的舞蹈,如《傘舞》、《警醒》、《前進》等,已經展現了她對中國的關心。抗日戰爭爆發,戴老師在英國以舞蹈演出募捐支援國內的抗日活動,1940年更取道香港面見宋慶齡女士,在安排下返回內地重慶,直接參與舞蹈救國的工作。
梁倫老師于1921年出生于廣東高要一個普通家庭,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還只是個16歲的熱血青年,醉心于戲劇藝術,先后在廣州參加過洪流劇團和復興劇社等表演團體,以話劇宣傳抗日救國活動。梁倫老師在1941年考入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系編導專業,選擇舞蹈作為副修學科,有機會跟隨吳曉邦老師上課,并因此對舞蹈創作產生了濃厚興趣,更主動跟居住于廣州的英國舞蹈家學習芭蕾舞。1944年日本軍隊大舉進攻河南、湖南和廣西等地區,廣州受到波及,梁倫老師跟隨逃難人潮輾轉流落于廣西、貴州和云南,路上目睹難民的悲慘經歷如人間煉獄,堅定了他以舞蹈創作為武器,奮起抗爭,參與救國的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