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邦編創和演出《饑火》 
戴愛蓮編創和演出《東江》 
梁倫編創《阿細跳月》劇照 2·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奮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神州大地烽煙一片,中國的老百姓剛抵御外敵入侵勝利,旋即面對國家分裂、國共內戰的局面,可說是災難不斷。吳曉邦老師、戴愛蓮老師和梁倫老師是真正的藝術家,擁抱著現代舞就是要反映人民真實生活的理念,自然視代表權貴的國民黨如無物,并義無反顧地站在代表了貧苦人民的共產黨一邊。他們的創作中,有一部分以陰暗的題材來揭示社會的腐敗,另一部分則以激情的謳歌來提振群眾的士氣,充份展現現代舞能夠深入人心的藝術功能。 吳曉邦老師在三人中年齡最長,也最早投身于國家的抗日洪流中。他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就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隊,編創了《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國第一支以愛國熱情振奮人心的舞蹈。1938年吳老師輾轉于重慶、南昌、桂林、廣州各地,一方面通過舞蹈教育培養人才,比如在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設立舞蹈系,成為中國最早的正規專業舞蹈教育機構,一方面則通過創作和演出,發表讓國民深刻思考并堅定心志的作品,如《游擊隊員之歌》、《饑火》、《思凡》、《罌粟花》、《丑表功》、《寶塔牌坊》、《虎爺》等。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吳曉邦老師到了延安,在魯迅文藝學院教授舞蹈,之后又巡回到解放區各地,開展現代舞的創作和教學活動。這一時期吳老師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在1948年哈爾濱的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隊發表的《進軍舞》,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英雄氣概,也成為今天中國特有的‘部隊歌舞’的濫觴。
戴愛蓮老師在1940年從英國到了香港,取道澳門前往桂林,然后在1942年抵達重慶,與吳曉邦老師和盛婕老師會合,舉辦了中國第一次現代舞蹈家們大匯師的“舞蹈發布會”。在這段期間戴老師的創作激情并發,編排和演出了《賣》、《游擊隊的故事》、《空襲》、《思鄉曲》、《東江》等讓觀眾感同身受的現代舞蹈。在抗日戰爭期間,戴愛蓮老師奔波于全國各地,有機會觀看了各地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歌舞和文工團演出,受到極大啟發,產生了把現代舞和民族舞蹈結合的靈感。當1946年抗戰結束后,戴老師在重慶推出一臺“邊疆舞蹈大會”,發表了由她創作和演出的維吾爾族《青年舞曲》、苗族《苗家月》、藏族《春游》和彝族《倮倮情歌》等,這種‘邊疆’舞風,展示了全國人民大融合的精神,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其后在中國各地大學中傳播,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的解放運動。
梁倫老師從小鐘情于話劇表演,在1944年才開始全情投入以舞蹈作為表達心志,為民請命的藝術路程。在抗日戰爭國民黨湘桂大撤退期間,梁老師幾經周折,從廣東到廣西,再經貴州抵達云南昆明,途中于各地的文藝小組演出會中,陸續發表了《饑餓的人民》、《盧溝橋問答》、《希特勒還在人間》、《五里亭》、《漁光曲》等炙熱人心的舞蹈。1945年抗戰結束后,梁老師繼續投入解放運動,和一班舞蹈理論家們聯合于昆明創立中華舞蹈研究會,積極開拓研究新舞蹈藝術,并以舞蹈創作為共產黨進行宣傳,先后到過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進行演出和教學,為新中國的成立播下種子,又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尤其是對彝族的舞蹈有深刻認識,先后收集改編了兩種獨特民間舞蹈形式:《阿細跳月》和《撒尼跳鼓》,影響了中國未來民間舞蹈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