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的吳曉邦老師 
晚年的戴愛蓮老師 
晚年的梁倫老師 3·新中國成立后的際遇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負責帶領國家自力更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也被賦予莊嚴的權力去規劃全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態。
中國的現代舞編舞家吳曉邦老師、戴愛蓮老師、梁倫老師以舞蹈的創作、演出和教育,為建立新中國貢獻一分力量,自然受到重視,也在新政府的文化規劃中站上重要崗位: 吳曉邦老師的比較重要的崗位是: 1949年擔任第一屆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今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1950年出任第一任上海紅旗歌舞團(今上海歌劇舞劇院)團長; 1952年出任第一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 1957年建立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繼續舞蹈理論和實踐工作。 在這段時期里,吳老師的創作主要是從古代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探索以樂寄情的心理規律和表現手段,通過身體和動作展現新的想象和構思,創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漁夫樂》、《十面埋伏》等作品,成為今天的中國民族舞蹈中古典舞的早期雛形。
戴愛蓮老師的比較重要的崗位是: 1949年擔任第一屆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今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1952年出任第一任中央歌舞團(今中國歌舞團)團長; 1954年出任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今北京舞蹈學院)校長; 1959年出任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在這段時期里,戴老師繼續原來‘邊疆舞蹈’的探索,全力發掘整理各地的民間舞蹈素材,并創作了一系列以展現傳統文化為主的舞蹈,如《荷花舞》、《飛天》和標志著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舞劇《和平鴿》等,推動了中國民族舞蹈的發展。
梁倫老師的比較重要的崗位是: 1949年出任第一任華南歌舞團(今廣東歌舞劇院)團長; 1950年擔任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廣東分會(今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席; 1958年出任廣東省華僑聯合會僑光藝術團團長; 1959年創辦廣東舞蹈學校出任第一任校長。 在這段時間里,梁老師的創作以大型舞蹈為主,題材除了歌頌新中國的成就外,更注重把民間習俗風情融于舞蹈藝術,編排了《保衛世界和平》、《乘風破浪解放南海》、《娶新娘》、《牛郎織女》等,是首個系統提出發展‘中國舞蹈’理論的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吳曉邦老師、戴愛蓮老師、梁倫老師作為文化坐標式的人物,自然成為被攻擊和打倒的對象。他們分別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的罪名,被遣往不同地方的“五·七干校”接受勞動改造,遭遇了各種身心折磨。不幸中的萬幸,卻是三位舞蹈家的過去都跟抗日戰爭和新中國的建立緊密聯結,編創的作品,雖然被批判為陳腐落后,卻也顯而易見的充滿愛國熱忱,所以在十年浩劫中,未至于像裕容齡女士般被打折雙腿、或像黎錦暉先生般被抄家游街羞辱。當1976年文革結束后,三位舞蹈家堅忍過來,終于恢復了名譽和地位,繼續著舞蹈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吳曉邦老師于1995年以89歲高齡安然辭世,戴愛蓮老師于2006年以90歲高齡安然辭世,梁倫老師仍然健在,到今天已經92歲了!
可是一個問題縈繞不去的是,三位老師的現代舞創作,幾乎全部集中在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新中國成立后,吳曉邦老師的代表作《梅花三弄》和《平沙落雁》、戴愛蓮老師的代表作《荷花舞》和《飛天》、梁倫老師的代表作《牛郎織女》和《娶新娘》,與三位老師作為中國早期現代舞編舞家,高舉舞蹈要反映人民真實生活的理想,卻越行越遠,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