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用舞蹈形式表達抽象的思想,其難度有多大;僅是舞美、服飾、舞蹈中對春秋時期文化元素的運用,就已是一項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創,本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舞臺上藝術地再現了春秋時期的生活環境。舞臺上,一些用于營造時代氛圍的道具總是似曾相識,細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時期文物,如燈臺、案幾、儺面具等。 該劇的服裝基本定位在春秋時期服裝樣式。主創人員找到相關歷史文物資料,借鑒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認真研究,提煉出最具時代特征的元素,結合現代審美進行了創作。演員一亮相就能看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都表明,當年的服裝是“繞衿謂裙”,也就是舞臺上呈現的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服裝。其纏繞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的空間互補,獲得動靜結合的裝飾效果。而從春秋時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畫像磚上都不難看到,“曲裾深衣”是當時盛行的服飾;所以在舞劇中諸多橋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該劇的舞蹈運用了春秋戰國時候的舞蹈元素,根據當今現代人的審美特質進行融合,富有古代韻味也具有時代感。舞蹈的設計上也是對春秋戰國舞蹈進行改良,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古典韻味又賦予了新的創意。比如序幕中的執羽舞蹈,借以表現孔子注重禮制規矩:男右手執羽,左手蓋之;女左手執羽,右手蓋之,所謂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士者佩劍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劇中就設計一段劍舞:公賜劍于孔子,代表公對孔子的認可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