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不詳,網絡轉載。) 舞蹈仿佛天生就是為此而生,它本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美麗而直觀,深刻又通俗,是儒家文化和藝術最完美的結合點,是文化與現實最理想的的結合點。選擇它作為載體的靈感也許產生于某個電光火石般的瞬間與偶然,可是這個瞬間的背后卻凝聚了無數次艱辛的探索,這個偶然的背后卻是等待了兩千多年的必然。(加上一點關于舞蹈和藝術的評論,最好有編劇和導演的話,比較有說服力)。 經過了漫長而艱辛的孕育,在26屆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上,這臺由曲阜市委、市政府組織創作,國家、軍隊一流專家藝術家精心編排、傾情打造,匯聚了數百名優秀演員的大型舞劇《孔子》終于在曲阜杏壇劇場華麗登場。孔子—這位一直以來被供奉在無數國人心靈深處的先哲圣人,在無數的期盼與關注中,穿越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帶著他仁愛天下的博大情懷,從美輪美奐的舞臺上緩步而來...... 舞劇從盤古開天地、戰國紛爭、天降仲尼拉開序幕,恢弘完整的展現出了春秋戰國時期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同時也細膩的刻畫出了孔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萬世師表的圣賢風采。 舞劇采取了人物傳記的表現方法和四幕齊并、首尾相繼的藝術結構,選取了孔子一生中幾個最閃光、最令人感動的人生經歷進行編排,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孔子的內心情感娓娓道來。 劇情主要有兩條線索貫穿,一條是孔子的思想脈絡,一條是孔子的生活軌跡,一虛一實,交融發展,達到跌宕起伏,天人合一的效果。全劇分為“序:天將仲尼”、“尾:萬世師表”和“禮樂天籟”“仁德安邦”、“圣壇驚夢”“車革千國”四幕。用舞蹈的肢體語言優雅細膩的詮釋出了孔子卓越卻又艱辛的一生。其中“禮樂天籟”講述的主要是孔子早期“禮”的思想的形成;“仁德安邦”講述的主要是孔子出仕后,在其“仁政、德治”之下,社會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景象。其中穿插的“上梁舞”“挑擔舞”“洗衣物”等大型的眾人群舞,表現了當時人們熱火朝天、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以及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下,幸福滿足的生活狀態。到“圣壇驚夢”時基調一轉,刻畫了孔子由于當時君王的驕奢淫靡而抱負難伸,最終辭官歸去的無奈與悲憤。而第四幕“車革千國”講述的則是孔子及其弟子歷盡千辛萬苦,周游列國傳播“德治、仁政”的經歷,從而表現出了孔子為了理想歷盡艱險卻矢志不移的堅定與執著。完美演繹出了孔子“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忠孝為大,以智信為懷,以情義為天”的博大情懷,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為使《孔子》舞劇演出最好的效果,曲阜杏壇劇場進行了量身改造。改造后的劇場可供100多人在臺上同時起舞,是國內最大的室內劇場。內部空間配合劇場的整體風格采用漢代浮雕進行裝飾,營造出濃厚的文化和觀賞氛圍。同時劇場采用國內一流的燈光師、音響師和時下最先進的特效技術,為《孔子》舞劇傾力打造出極具沖擊力的聲光電效果,巨型開合LED電腦屏幕、 “7+1”結構多聲道立體環繞音響系統等高新技術的廣泛采用,為舞劇的整體演出效果提供了堅實的保證。在舞臺設計上,增加了舞臺的旋轉和升降功能,配合激光、噴霧等技術,打造出如夢似幻的藝術效果。尤其是舞臺上寬達28米的水面,五分鐘內傾斜300噸“洪水”的場景更是將氣氛烘托到了極致。 90多分鐘的舞劇,時而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時而安寧祥和、溫馨細膩,從各個角度詮釋了儒家文化的內涵,盛情頌揚了圣人先師的思想情懷,深刻表達了儒家文化對于和諧社會、和諧家園的追求與向往。在感動心靈的同時,也給予了觀眾視覺聽覺上的強烈震撼與沖擊。 《孔子》舞劇成功落幕,但故事還遠沒有結束。作為第一部以現代藝術手法展現傳統儒家文化的大型舞劇,它不僅只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項艱巨的文化工程。肩負著傳播孔子思想、弘揚“仁德”、“和諧”的社會理念的重要使命。讓更多的人關注孔子思想、了解儒家文化,吸引更多的目光去探究五千年華夏文明,吸引更多的思想來解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傳統文化更好的服務于現實社會,這是《孔子》舞劇背后的深意。 接下來,《孔子》舞劇的本土化和市場化運作也即將全面展開,政府希望把該劇打造成為曲阜、山東乃至中國的一張國際文化“名片”,成為帶動曲阜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快速發展的 “龍頭”項目。因而,怎樣讓《孔子》舞劇走出去,使其作為儒家文化的載體與世界各國的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互動,將是曲阜文化產業要進行探索和解決的又一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