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學院 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離家的游子講述的關于閩南家鄉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我的阿嬤”——阿月。這里講述了阿月的童年、阿月的初戀、阿月的新嫁、阿月的持家、阿月的相思和阿月對親人團聚的渴望......依依的閩南鄉情浸潤著對“家”深深的眷戀,像那老厝,靜靜地等候親人的歸來。 序:海的子民 舞段:《離海》(閩南民俗儀式性舞蹈) 黎明,海邊,村民們舉行虔誠的祭祀儀式,祈求媽祖保佑即將出海離家的人一切平安。遠處褐色礁石的頂上,一個女人默默地眺望著海邊...... 第一幕:青梅往事 舞段:《朝花》《鄉趣》《青梅》 阿月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在海灘上玩耍,看著木偶戲一天天地長大,那個老戲臺像一個見證者,見證了阿月兒時的快樂。 情竇初開的季節,戲臺下也藏下了阿月淺淺的心事...... 第二幕:良辰錦時 舞段:《喜宴歡會》 阿月成親了。婚禮上,熱鬧喜慶,歡宴賓客,到處充溢著吉祥的祝福,小小的漁村因為這份喜悅而充滿生氣,一對新人沉浸在甜蜜的幸福中...... 第三幕:海岸人家 舞段:《網織》《船歌》《拾海》《斯人》 阿明出海了,留下阿月獨自在家養育兒女。海灘上、院壩里、黎明前、黃昏后,阿月同村民們一起辛勤勞作著,生活的艱苦遺忘在孩子的搖籃前。與日俱增的卻是對丈夫的思念...... 第四幕:故鄉月明 舞段:《流光》《望歸》 日影飛逝。屋子老了,人也老了。阿月在老厝里生活了一輩子,也守候了一輩子。幾多歡樂幾多惆悵,襯著那輪明月,都化作心底的那聲呼喚:回家,回家...... 文/張雅寧 圖/劉海棟 鄉音難改,鄉情難忘,鄉愁難消。“家鄉”是避風的港灣,“家鄉”是成長的記憶。2014年4月12日晚在北京舞蹈學院新劇場充溢著濃郁的情感訴說,親情、友情、愛情在《沉沉的厝里情》中娓娓道來。此次上演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版本,而是獨屬于北京舞蹈學院2010級民族民間舞表演班的孩子們。為了使他們大學生活有一個完美的句點,編導及班主任靳苗苗將原本68人的作品改為由本班24人表演,而對于即將畢業的他們來說,這一份“情”又更多的飽含了對于“母校”的眷戀。 雖然演員陣容縮減,但是作品質量卻依然保持著原本的純粹,由《海的子民》、《青梅往事》、《良辰錦時》、《海岸人家》、《故鄉月明》五部分組成,情感主線由上半場童年、初戀和新嫁的喜悅逐漸轉為下半場送別、思念、翹首以盼的悲情。作品將很多閩南的鄉土風俗及藝術元素巧妙地融入劇情之中,還提煉出帶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元素,如祭海儀式、媽祖信仰、舊式婚禮、拍胸舞、木偶皮影、高甲丑、民謠、功夫茶、南音等,閩南文化滲透在該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使整部舞蹈詩呈現出濃郁的閩南風味和文化印記。而離家游子的畫外音獨白,戲中戲、時空間離等方式也使得“阿嬤”與“阿公”的感情在亦真亦幻中展開。 《沉沉的厝里情》用“詩”的意境講述了“劇”的故事,在《朝花》、《網織》、《船歌》、《拾海》等段落更多的是渲染閩南風情中孩童的無憂無慮、女人的勤勞持家、男人的堅強勇敢。而《斯人》與《流光》兩個舞段將“阿嬤”的思念放大到極致,從現實與想象的牽手到歲月飛逝中一幕幕過往展現眼前,都是回憶與想念。正如故鄉的那一輪明月更易勾起那一份對于遠方人的思念,而那一聲聲的“回家吧”喊出了多少人縈繞心間的濃濃鄉愁。 整部作品舞段華麗,情感充沛,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表演由24位畢業生撐起實屬不易。《沉沉的厝里情》歸根到底終為“情”,在閩南司空見慣的一個小故事卻將閩南的美升華到人類共鳴的情感中,這既是編導觀察入微與細致敏銳的觸覺使然,同時也是人文關懷下的生命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