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求索”是意以一種無所拘束的姿態,表達主創團隊對生活、對人文情懷的審視、探尋和追求。而三位編導正式基于此項立意,將在本屆workshop晚會中分別推出《哈姆雷特》、《香蓮·賽蓮》和《偃師》三個中型芭蕾作品。 由費波編創的《哈姆雷特》取材于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名著,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父死母嫁、新王登基的困惑中尋找自我的存在,最終與他認為的丑陋無比的世界同歸于盡。編導費波這樣闡釋道“當我想要把《哈姆雷特》這樣一部偉大的戲劇作品變成一部芭蕾舞劇時,就意味著我給自己選擇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困難的不僅僅是如何編創,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我只有用最簡潔的肢體語言將我看到的文字表達出來。戲里是戲,戲外仍是戲,我今天做的只是把我的戲放在另一個戲里,和大家一起拜讀經典。 ” 由張鎮新編創的《香蓮·賽蓮》根據馮驥才文學作品《三寸金蓮》改編而成,講述了喜氣洋洋的佟家大院里,一場賽蓮大會即將開始。大太太“香蓮”美艷無雙,獨占鰲頭。一場精彩的演繹不僅觸動了眾人的心思,也悄悄地改變了香蓮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命運。編導張鎮新首次嘗試以芭蕾舞劇形式的編創手法,在深入研究原著人物特征的基礎上,將中國舞與芭蕾舞進行“形而上”的結合,以舞劇片段的方式展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的精彩。 而由王思正編創的《偃師》根據潘海天當代科幻小說《偃師傳說》改編,作品選材自《穆天子傳》里的一個傳說《偃師造人》:相傳在先秦時期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時候,曾經在遙遠的異域遇見過一位奇人機械師名為偃師,他曾獻給穆王一個比現代機械人還要出色的人偶,這個人偶制作的如同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會跳舞,會唱歌,因此穆王大贊偃師技藝精湛,于是這份美名與其典故也就一直流傳了下來,那便是:偃師造人唯難于心,就是說技藝再好,人心難造。編導王思正這樣闡述 “整個作品的改編是圍繞在偃師的個人內心情感中所發展開來的,但立意其實是落在‘唯難于心’上。作為一件精美藝術品的人偶之所以能博得盛姬的笑,其玄機就在于——用心制造。” 應該說,本屆的三個作品都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向古典致敬”,兩個作品具有中國古典特色,一個作品具有西方當代風格,這種的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也是編導們所探尋的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同時也凸顯了三位編導一種人文情懷的思考和探索。 本次演出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偃師》是由中央芭蕾舞團和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聯合制作的,并特邀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的同學們擔任群舞表演。而本屆的三個作品的音樂也全部特邀三位優秀的青年作曲家——沈逸文(《哈姆雷特》作曲)、馮金碩(《香蓮·賽蓮》作曲)、方崠清(《偃師》作曲)分別創作完成。也可以說,這些是本屆workshop在創作方面的兩大亮點。 在演員陣容方面,演出將由朱妍、李俊、馬曉東、魯娜、周兆暉、鄭宇、張熙、王琪、謝麗君等中芭優秀演員們領銜主演。而作為中芭的舞美創作團隊也依然延續了前四屆的強大陣容:由龔勛擔任舞美設計,鄧文、劉釗擔任燈光設計,和曉欣以及特邀優秀青年設計師李昆擔任服裝設計,徐彬擔任化妝造型設計。音樂錄制則由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完成。中芭優秀的藝術家們將聯袂傾情為觀眾獻上一臺精彩的演出。 作為中央芭蕾舞團2014年“芭蕾之春”演出季的重頭戲,《第五屆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值得關注的是,本屆Workshop將于4月25日至26日19:00在天橋劇場隆重首演,還將于每場演出開始前的18:30,邀請三位編導在天橋劇場前廳舉辦 “導賞”活動,與觀眾現場零距離交流,希望芭蕾愛好者們千萬不要錯過了這一與主創們互動的良機。 文字轉自中芭官方博客 攝影:劉海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