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港普”萌翻你 郭富城邀選手參加演唱會 首次擔任內地綜藝節目評委,普通話對于郭富城而言著實是個巨大的挑戰,節目現場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香港人說普通話,一般平卷舌不分,j、q、x和z、c、s這幾個音也很難分辨清楚,因此在節目錄制現場,郭天王會把“轉折”說成“卷舌”,把“原住民 ”說成“原句民”,把“肢體語言”說成“肌體語言”。雖然現場笑話頻出,但是這口蹩腳的“普通話”卻讓不少觀眾看到了天王可愛的另一面:“原來郭天王也會賣萌啊!” 對于自己的“港普”,郭富城也坦陳講得很吃力,但他還是希望能夠盡量去表達,好在其他導師偶爾也會客串一下翻譯,幫助一下郭天王,這也讓郭富城感激不盡,“我說得不好的時候,大家會很疼我,把我的意思翻譯出來。”“港普”成了郭富城的利器,有人希望他能把這個發揚光大,但是郭富城不這樣認為,因為他覺得肯定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一些人是希望可以聽到你講得很清楚,有一些人可能不介意,但是我沒有想那么復雜,我希望用我自己那么多年的經驗,真的可以找到一個好的舞者出來”。 郭富城說,自己也曾經是一個舞者,知道舞者的苦,“舞者的生存環境和酬勞到現在依然是非常低的,某種程度上舞者是綠葉,但我真的希望舞者能夠變成主角。我想這些東西也不是我們一下子能夠改變的,所以我會盡量給他們多一點機會”。為此,郭富城在播出的兩期節目中邀請了三個選手上自己的演唱會。郭富城說自己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真的會兌現這個承諾,因為他的舞蹈團隊中確實需要新鮮血液,就是要看他們有沒有這個時間和誠意,“票已經開出來,收不回來了。” 變身“好站士” 華少一期節目連站八小時 每期《中國好舞蹈》,觀眾都能看到海清、郭富城、金星三位導師與藝術總監方俊端坐在臺下,在他們身旁,有一位“屹立不倒”的主持人—華少,幾乎整期節目從頭站到尾。在記者探班的時候,華少依然站在舞臺上談笑風生。而對于“好站士”這個稱號,華少自己都感慨:“做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特別不容易!”華少透露,他其實并非站一期節目的一個多小時,而是至少八個小時,因為經過幾次錄制他發現,每次節目至少錄八個小時。 除了體力上的要求,華少說作為一個主持人沒有一雙狠辣的眼睛可不行,一邊要看舞蹈,一邊還得盯著導師的一舉一動,給跳舞時看不見導師反應的學員以暗示。為了做好這一點,華少可謂是將“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練到了極致,場上發生的每一個細節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有一組小學員跳完舞,三位導師和方俊表情各異,卻一個都沒逃過華少的眼睛:“方俊先生臉上是非常自豪的表情。郭富城先生一臉欣喜,金星老師面帶笑容地看。唯有海清老師一直沒有笑容,完全沒有笑容。深鎖眉頭,甚至有點在思考。”看著看著,華少還總結出了一套判斷導師心情的訣竅:“根據我的觀察導師,導師們如果看一個學員表演的時候,慢慢地往后靠,這學員就比較危險。”華少每次都會根據導師的反應,決定說些什么話。可有的時候他也會因為要觀察導師,錯過了學員的舞蹈而遺憾不已。 雖然很辛苦,但是華少說錄像趣事也不少,特別是在郭富城“港普”的影響下,華少越來越難以掌控自己的節奏了。有一次,他想要讓學員大聲說出自己的選擇,卻一個口誤,說成了“大森(聲)說”。 娛樂味太濃? 舞蹈節目要循序漸進 《中國好舞蹈》播出兩期后,雖然獲得了不少口碑,卻也讓沖著舞蹈來的觀眾感到不滿足,認為真正令他們著迷的舞蹈并不多,反而是舞蹈之外,導師和學員之間的互動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比如臺灣省的舞者簡瑞萍的表演,舞蹈只有短短的一分三十秒,一場突如其來的求婚和臨時起意的虛擬婚禮卻長達十分鐘左右。有觀眾忍不住吐槽:“干脆別做《中國好舞蹈》了,改做相親節目算了。”而在導師點評的部分,一些對舞蹈專業的評論沒能進入正片,反而郭富城令人捧腹的港普、海清一驚一乍的感嘆在頻頻調動著觀眾的情緒。眼看著專業性被削弱,娛樂性漸成王道,一些網友坐不住了,紛紛請愿提升節目的專業水準。 對此,《中國好舞蹈》總導演徐向東表示,由于節目在一個全新的平臺上播出,同時段競爭又異常激烈,首期播出不得已先來些老百姓能看明白的通俗易懂的舞蹈,或者是很嗨的、有趣的現場對話:“從第二集開始舞蹈會往難度、深度發展,這個要循序漸進,不可心急。”他認為,舞蹈類節目相比唱歌類節目,欣賞門檻就比較高,如果一開始就格外專業,會“嚇跑”一些不理解舞蹈的觀眾,若從娛樂性切入,一點點引導觀眾接受并喜愛上這個節目,舞蹈也將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特派記者 劉禮智(本報上海5月2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