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的厝里情》四場一序,11個舞段,借一位離鄉游子吟述了閩南婦女阿月的故事:這位自幼在木偶藝術熏陶下長大的女孩兒,嫁給了發小阿明,生子后丈夫阿明出海一去不歸。阿月在老厝里守候了一輩子,最后化作一句留在心底的呼喊:回家…… 整部舞蹈詩在藝術的表現上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其濃郁的閩南風、海峽情,隱含著對海峽兩岸血脈親情的呼喚,許多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觀眾看得潸然淚下,這實在是舞蹈演出罕見的現象。依我看,它的成功至少有如下幾點。 其一,藝術表現的真情實感。鄉情鄉戀的題材決定了這部舞蹈詩的現實主義定位,講究情感的真實,走真善美的路。它遵循人人都理解的生活邏輯,在平 緩的時間順序中,在慣常的民俗藝術活動中,穿插進許多真實而樸素的生活細節,編排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舞蹈段落,讓觀眾在自然的民俗鄉情里,品味了沉沉的鄉 情,與演員共同經歷了一次既真且善又美的情感體驗。 藝術化的“真情實感”是撥動觀眾心弦的那只手?!暗却?、“回家”本是平常,但藝術化的“真實情感”卻在“平?!敝谐尸F出經年回蕩于心底的,咀 嚼了人生百味的“深情”。它既是日常的“真情實感”,又超越了日常,凝聚了創作者的生命體驗與哲思,于“真實”之上更有一番直指人心的深沉。 其二,合理巧妙地運用民俗藝術?!冻脸恋呢壤锴椤返木帉擅畹剡\用了閩南許多獨特的戲曲和民俗藝術,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一場《鄉趣》中觀賞的是 福建著名的布袋木偶戲。舞蹈詩不是簡單地再現生活,而是讓男女主人公生活在木偶中,兩人對木偶的愛讓他們“青梅”時代的情竇初開,木偶的擬人化,讓人形以 高甲戲的動態穿插于他們中間,最后成為他們愛情的牽線人。這些藝術的編創讓觀眾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 “拍胸舞”是福建著名的民俗舞蹈,但因素材有限,多年未能出現理想的舞臺呈現?!冻脸恋呢壤锴椤钒阉斪魅珣虻闹黝}動作,從序中就開始出現。到 第二場《良辰錦時》舞段《喜宴歡會》阿月與阿明成親時,“拍胸舞”再次出現,形成了歡舞的熱烈場面。加上匯總在這一場面中的各種民俗象征物:甘蔗的甜甜蜜 蜜、豬腳的順順利利、以及贊美勤勞的“火鼎公婆”、鋪紅氈、過火盆等,讓婚慶充滿歡樂與吉祥。第三場中的《船歌》又一次運用“拍胸舞”元素,表現了漁家人 在造船中的熱情與智慧。 其三,精彩舞段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要。一部優秀的舞蹈詩不僅要有好的結構,還要有好舞段的支撐。這部舞蹈詩好舞段居然可以達到半數以上。 最為豐滿的是第三場,共4個舞段,段段精彩。小女孩兒嬉鬧玩耍中學織網的《網織》充滿了戲劇性和生活色彩;而在強烈節奏中,男人們抱著木頭跳起 強悍的《船歌》,豪放風趣富有活力。在阿月手捧那盛酒的碗望著遠去丈夫的背景下,出現了女子群舞《拾?!罚}南特有的“魚諺”和憂傷的歌聲配合著極其簡約 的動作,表現了拾海婦女們心中的牽掛。最后當她們抬起希望的頭時,是在傳達對新生命和對未來的憧憬。 舞蹈詩的編排遵循著男與女、群與單、獨與雙、快與慢、喜與憂的規律,對比鮮明,張弛有致,一切布局都為最后“回家”的呼喊做鋪墊,有序有意的安排顯現了編導的創意。 尤其是最后一場高潮的到來,編導先安排了老年阿月的獨舞。從一般觀念上讓老太婆獨舞,似不符舞蹈美學原則,然而,編導卻將老年獨舞與雙人舞放在 全戲最關鍵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直不起腰卻在為人們送茶的阿月,她終生沒有忘記她思念的人,她無論出現在林蔭樹下,在房前屋后,還是在石板路上,在鄉里各 處都有她心中那個阿明的影子……編導讓她與阿明穿梭在移動的房舍之間,那些具有閩南特征的影壁、翹檐、屋脊,像是有意在捉弄他們……然而,觀眾知道那是老 阿月的思緒。在這樣大段的獨舞與雙人舞中,觀眾情隨影至,為銜接最后的高潮做了充分準備。 其四,細節也是舞蹈詩的亮點?!冻脸恋呢壤锴椤纷屓藗冋J識到,舞蹈不是不善于細節,而在于能否處理好細節。比如在第一場中經過木偶的牽線,年輕 的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第一個動作便是阿明拾起木偶戲牌去為正在躲雨的阿月擋雨。這之后每到表現他們二人關系的場景,這個動作和道具就要出現,它既可勾 起美好的回憶,也可讓人感受人生的變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