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天鵝湖》(上)、舞劇《飄》(下),有些舞劇觀眾耳熟能詳;有些則需要字幕的提示,以便理解。 在 劇場看舞劇,時常會碰到這種情況:臺上演員全情投入地舞蹈,臺下觀眾卻不明所以。演出結束后,觀眾常常疑惑:“為什么跳這么長時間?”“他們不是要分手 嗎?那他為什么還要把她舉得那么高?”……可以說,舞蹈本身高度抽象的形式美已經不能使觀眾滿足,如今,他們越來越渴望能像專業人士一樣,看懂舞劇的全部 美好,而不是看個熱鬧。 觀眾的困惑與問題引起了舞蹈工作者的重視。在尋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舞劇引入了越來越多 的現代舞美技術,對舞蹈語言進行補充。很快,如話劇、音樂劇、電影一樣,更直接的補充手段——字幕也出現在舞劇舞臺上。而恰恰是這看似不足道的字幕,卻在 舞蹈界引起了一番爭議,甚至影響了作品在相關比賽中的名次。 把舞劇弄成“小人書”? 創作過獨舞《醉鼓》、芭蕾舞劇《精衛》等300余部作品的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導演鄧林認為,字幕對于舞劇來說是多余的。“‘看’是欣賞舞蹈的主要方式,而文字也是以‘看’作為感知手段。同時看舞蹈和字幕,肯定忙不過來。” 每 一場或者每一幕前的文字提示,在他看來也非常蹩腳。“這只能是迫不得已的輔助手段,提示長了觀眾記不住,短了又使人云里霧里。”他認為,以身體作為符號的 舞蹈語言具有信息表達的多重性。“如果用‘表里如一’的文字把它釘在‘專一’的概念上,豈不是浪費了人類的想象智慧?”鄧林表示,自己在創作中不用字幕, 或非常“吝嗇”地使用文字提示。 青年舞蹈家黃豆豆日前擔任了舞劇《紅山女神》的總編導。他認為,舞劇在演出過程 中到底需不需要投放字幕,或者說應該怎樣投放字幕,應從專業人士和廣大觀眾兩方面來考慮。“從舞劇創作角度講,舞劇的劇情脈絡和人物關系都應做到不必借助 文字說明,而是通過舞蹈藝術本體來表述到位。可是,對一名對舞蹈不太熟悉的普通觀眾來說,在觀賞舞劇藝術的初期階段,如果不借助文字的說明,他可能沒有辦 法看懂整部舞劇。”簡單地說,作為編導,在藝術上要做到超越語言和文字;而作為觀眾,可以在欣賞舞劇前,通過閱讀相關說明,事先做好觀賞準備。 “那 么,如何在以上兩點間取得平衡呢?通常,我個人會采取以下兩個方法。首先,舞劇作品的節目單和說明書必須在文字上做到細致和全面,其內容包括整部舞劇的背 景資料,以及每一幕的詳細介紹。其次,避免整場演出的每一幕間都頻繁地出現字幕,而是在上、下半場的音樂前奏中,適當加一段精煉的導言。”黃豆豆說。 中 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導演章東新則認為,在舞劇中加字幕是可以的。“一般來說,中國人習慣從一個故事中得到情感共鳴,得到是非結論,以此獲得精神上的指 引。所以,中國舞劇創作應順應中國老百姓的欣賞習慣,盡管這樣做可能會使舞劇自身的形式有所消解,但我覺得仍是有必要的。” 不過,章東新也指出,字幕不可濫用。“在排演舞劇《百鳥衣》時,我一開始使用了大量字幕,效果卻適得其反。觀眾在文字與舞蹈之間跳進跳出,影響了他們的欣賞思路和情緒。” 中 國歌劇舞劇院編導吳慶東認為,字幕在舞劇中除了起到說明劇情、提示人物身份和劇情發展的作用外,也是幫助觀眾理解舞臺形式、處理意圖和特殊表達方式的重要 手段,對舞劇的完整表達來說不可或缺。“一段好的字幕可以起到補充作用,提升舞蹈語匯的文化內涵。但我反對看圖說話式的字幕。把舞劇弄成‘小人書’,失去 了舞劇藝術獨有的魅力。” 字幕只是眾多表現手段之一 業界多位專家認為,舞蹈語言與演員內心臺詞并非像話劇那樣是詞句的對應,而是旋律的對應。因此,觀眾不必執著于弄清每一個動作表達的具體內容,而要把舞蹈當作音樂旋律一樣去欣賞,這也是舞劇藝術的獨特之處。 “我是不習慣用字幕的。”國家一級編劇左青說,“如在舞劇《延安記憶》中,‘看白毛女’一段,新穎的構圖和調度為延安時期樸素的革命歷史事件勾勒出一個激情澎湃的畫面,若用字幕就大大消解了舞蹈的藝術魅力。” 中 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是舞劇《泥人的事》的編劇,他表示,舞劇使用以肢體語匯來表現戲劇矛盾沖突及情感的敘事方法,按說不該采用這種方法之外 的其他手段來輔助,否則就等于說:這種方法根本無法完成敘事任務。“雖然用字幕并不值得提倡,但實際上,眼下的國內外舞劇舞臺,不論是否使用字幕,都有成 功先例。因此,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為著名舞蹈理論家和評論家、編劇,馮雙白先后創作了《水月洛 神》、《媽勒訪天邊》、《舞臺姐妹》、《碧海絲路》、《鴻雁》等多部舞劇。他認為,在今天人們對舞劇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字幕可以用。但舞劇藝術有自己的魅 力和特點,如果把難以表現的戲劇沖突、人物性格和情節都用字幕來表示,也是不可取的。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郝維亞認為:“加不加字幕不是‘該不該’的問題。字幕只是創作者的眾多表現手段之一而已,如果創作到位,不加字幕也能讓舞劇感人;反之,即使加上字幕,也依然蒼白。” 中 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認為,舞劇需不需要字幕,要從劇目的內容、形式、觀眾層次等幾方面來看。有些舞劇是經典,觀眾耳熟能詳;或者表現手法 接近具象、寫實,觀眾能看得懂;或者舞劇的主題具有多重內涵,這些情況下都不需要字幕。“對于有經驗的舞劇觀眾,字幕也不會有太多幫助。但是,有過舞劇欣 賞體驗的觀眾數量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不想孤芳自賞,尤其是對一些芭蕾舞劇或者是現代舞劇來說,最好能給觀眾一個觀賞提示。否則,觀眾會 覺得該劇不知所云。”毛小雨說。 “舞劇能不能像電影一樣,分成有字幕版和無字幕版?” 那么,字幕到底該不該用?說到底,還是觀眾最有發言權。 因 工作需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項目經理韓文橋每年會看很多演出,但看舞劇并不多。“畢竟舞劇的審美情趣屬于小眾,我看過的舞劇僅有楊麗萍的《孔雀》、張繼鋼 的《千手觀音》、日本松山團的《紅色娘子軍》、韓國大宗舞蹈團的《春香傳》這幾部而已。”他認為,字幕在一定程度上對觀眾起到了引導作用,但有時候字幕過 于密集地出現,不僅禁錮人的思維,甚至讓人應接不暇,反而會影響欣賞。 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的田苗有著豐富的紀錄片 拍攝經驗,同時也很喜歡舞臺藝術。在他眼里,舞劇跟電影一樣,有商業片、藝術片之分,所以舞劇是否要加字幕,可視類型而定。同時,他以自己的職業經驗指 出:“劇院字幕的投放,一般喜歡用亮度極高的鎂光燈,以便觀眾能夠看清字幕。可惜的是,這極大干擾了觀眾的視覺欣賞。字幕的燈光效果應該以柔和為佳。” 作 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的舞蹈教師,李佼佼深愛舞劇藝術。她身邊很多朋友從來沒看過舞劇,即便有人看過,也坦言不太能看懂。“中國舞蹈仍然處在尋求知音的階 段,需要藝術家以適當方式給觀眾以指引。除了節目單和字幕,國外還會發行一些關于舞蹈作品以及主創心得的出版物,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闡釋。” 在 某文化網站工作的景先生有過兩次觀賞舞劇的經歷。“這兩部舞劇我都沒看明白。”景先生不好意思地說,“第一次是外國現代舞舞劇,沒有字幕,但藝術氣氛還不 錯。第二次是朋友送票,我全神貫注地看,但仍沒看懂,覺得不少舞蹈動作與舞劇主題沒啥關系。要是幕間有字幕提示,可能會好些。”此外,他還因兩次演出都沒 拿到節目單深感遺憾,“有文字提示的節目單應該人手一份。” 在一家日用百貨店工作的張女士常陪“舞蹈迷”女兒看演出,女兒總是看得津津有味,她自己卻看不懂,時常在劇院打盹。“舞劇能不能像電影一樣,分成有字幕版和無字幕版?這樣也有得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