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舞之——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是我的第一本書,許多人問我,為什么我的第一本書不是關于2008年7月27日意外受傷之后的經歷,而是出乎大家預料地出了一本舞蹈研究方面的書籍。我的答案很簡單,我想通過這部用三年時間完成的《手之舞之》讓大家了解,除了舞臺上的舞蹈,我也開始用文字的方式詮釋舞蹈。這對于坐在輪椅上的我而言,意義非凡。 舞蹈發生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家,舞蹈文化也是豐富并具有顯著特色的。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在本書之前,并未有學者專門研究過,在文藝類報刊見得少數幾篇文章,但遺憾并未深入, 《手之舞之》是首次通過研究手與手臂的舞動,來舉例、分析、研究本舞種(中國古典舞)所蘊含的文化特征,動作路線特點與動作審美特質。 我在進行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的同時,也是對手舞研究的研究方法的首次探索,試圖通過對中國古典舞手舞的研究,建設和積累手舞研究的經驗與體系。這部書的學術創新點除了提出“手舞”的概念之外,還研究了以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為研究對象的手舞研究方法。在《手之舞之》的第三章第一節和第二節對中國古典舞基本手形和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進行了文化脈絡追憶和延展的多元變化研究。 本書三個章節中首次對中國古典舞三大流派的手舞進行了綜合研究,而這種研究的成果不僅是對各個舞種手部舞蹈動作的研究,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通過手舞這個載體去探究舞種的本質特征,從一個舞蹈微觀的細節手舞,去觸摸該舞種最重要的藝術品格。同時,在嘗試把手舞與一定的歷史文化現象結合起來的研究中,不僅可以探索中國古典舞從何處來,還可以探索它將向何處去的問題。當探究舞種文化與發展的過程中以手舞研究為基礎時,我們會發現手部舞蹈動作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與參照,我們會透過一個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被納入某個舞種的途徑,看到這一舞種形成的歷史或者在形成的歷史進程中有什么樣式的文化元素進入。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手舞研究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即在學科基本手形當中出現在課堂訓練與舞臺作品中頻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手形。基本手形是手舞中的基本單位,也就是手部的姿態,如中國古典舞身韻流派中的蘭花指、掌、單指、劍指、拳等等,這些手形都是中國古典舞身韻流派中的基本手形,但在這些基本手形中只有蘭花指和掌為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的特點首先是具有代表性,通俗理解為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出現在舞蹈中時,我們可以僅憑手形大致判斷出舞種,這點在許多傳統舞種中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西方的古典芭蕾舞、印度古典舞、泰國古典舞等等。在中國古典舞的三個流派中分別產生了七個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手之舞之》將這七個基本樣式性質的手形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舞研究。 實際上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是手舞研究的首次系統性探索,手舞研究的方法將成為舞蹈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視角。我們常常說細節取勝,舞蹈研究的方法也可以如此,所謂“一葉知秋” ,通過手舞的研究探索中國古典舞的本質,是此書的研究目的。 舞蹈的研究需要學者本身兼備理性與感性,將舞蹈藝術在表演過程中所傳達給觀者的美感與肢體語言信息進行理性的歸納,并以文字的方式表述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這種由身體形態向文字表達的轉換,與舞者在舞臺上跳舞不同,更需要有思辨能力與語言能力才能夠詮釋得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