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 陳煜堃/文 龔吉林/圖 從民間采風招募到自編自演,楊麗萍一手打造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以來已在國內外巡演近三千場。對于中國舞蹈界這一嶄新的、成功的運作模式,8月1日攜該作來廣州大劇院演出的楊麗萍坦言,十年對于一部經典來講還是非常年輕,“《云南映象》不是我個人的東西,而是人類的財富。世界上很多演出都是量身打造劇場,這部作品的專屬劇場也正在籌備,這很有意思,因為里里外外都是它特有的氣質。” 楊麗萍已經不再是《云南映象》的主角,不過在她看來,如果觀眾僅僅是沖著她或者某個明星舞者的名字才來看《云南映象》,那會是一大遺憾,因為這樣的動機很有可能讓人錯過了作品本身魅力和靈魂! 楊麗萍不跳了,但作品本身魅力和靈魂還在 楊麗萍表示,《云南映象》永遠不變的是民間的“魂”和對傳統文化的呈現,“用歌舞的方式,把云南少數民族對天地、自然的情感表現出來,不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后,都是一樣的,它不會因時間而改變,也不會因舞者而改變,由我來跳或是由新生代演員來跳,這種在祖先印跡中找到自己印跡的傳統,永遠不變。”但這次來穗演出從開篇的“混沌初開”就進一步加強了儀式感,在尾聲的“雀之靈”也融入了最原始的“架子孔雀”形態,向觀眾展現最古老的民間舞蹈。此外,還有舞臺音響和燈光效果的全面升級,“原來3聲道的音響,這次全換成了5.1環繞立體聲,還特別請了北京的混響師重新打造聲效,全新的聲光電強化了傳統的原始符號,舞臺呈現效果肯定比過去要好。” 對于自己退居幕后,由楊武“接棒”挑起《云南映象》演出的大梁,“如今在臺下看楊武舞跳,我覺得就像普洱茶,比10年前還要好,味道更醇厚。希望他們成長起來,而且還要有自己的個性、想法,舞者不能只模仿前人的作品,所以一直在鼓勵楊舞自己創作。”當然,這并不代表楊麗萍要“退休”,只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導演和制作人的身份上,譬如正在緊鑼密鼓排演的新作——音樂劇《五朵金花》。 我對“上市”完全不懂,放手讓團隊去運作 《云南映象》一路走來,不僅打造出民族文化和舞蹈藝術的一張名片,更是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成功找到了一個并行的平衡點。對此,楊麗萍認為兩者不矛盾,今天如果還有哪一部電影或是舞臺作品說“只搞藝術不要票房”,這就過時了,事實上商演市場、票房成績與演員的生存問題乃至藝術生產的保障是一環扣這一環,好比是一條食物鏈,“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是把這些東西處理好,就好像我掉進一個染缸,但還是很純凈,像荷花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楊麗萍公司也被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受理,這將意味著公司邁開步伐,希望透過沖擊“新三板”的渠道成功上市。楊麗萍告訴記者,“當年做《云南映象》是個人行為,是純粹的熱愛。但今天發展到了接近200人的團隊,如果還是‘家長制’的管理,就有點落后了,應該要招募些有才華的管理人材,光我一個人是不可能運轉的。當然,我對‘上市’這個東西其實完全不懂,只是掛了董事長一名,放手讓團隊去運作是個很好的事情,至少我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藝術創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