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影師:牛小北 “文化直接用身體碰撞,馬上會起化學反應?!北本煼洞髮W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舞蹈系主任肖向榮說。這或許正是由中國舞協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舞蹈學院協辦的“第五屆中國舞蹈節2014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的初衷。8月21日至26日,為期近一周的交流課、論壇、展演等活動,強調“一對一”、“舞對舞”、“心對心”的深度交流,專家們也借此機會反思交流之于舞蹈發展。 “交流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回避。”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校長高成明關于交流的觀點似乎有些另類,卻是勘破當下藝術發展的“頑疾”。高成明指出,內地舞蹈高等學府培養出的人才分配到了全國各地,帶去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技能,卻也無可避免地稀釋著地方的個性特質?!案鞯刈陨淼莫殑摼窈酮毩Ⅲw系還未成熟,就照搬外來的成熟模式,學到了表面,卻找不到安營扎寨的立身之本。這樣的交流,是否違背了它的目的和初衷?”在他看來,交流的核心是要回避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已經樹立的特點和已經成熟的品質,吸收借鑒必須有度。以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理念,互通有無,才是所謂的“君子合而不同”。 中國舞協主席趙汝蘅高度認同高成明的觀點,她認為,學西方的東西一定要消化,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有出路。“比如芭蕾,沒有中國特色在世界上根本站不住腳?!?/div> 肖向榮分享了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近年教學及發展的經驗:“學生不一定必須按老師教的來做,老師只是為學生搭一個平臺,引導其真正走進舞蹈?!毙は驑s介紹,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每個老師必須至少出國一年,學生也必須要放出去,到別的學校做至少幾個月真正深度的而非走馬觀花式的交流?!罢嬲拈_門辦教育,首先是開門,把門打開很容易,但放不放別人進來是一個問題。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每月都會請外教教課?!?/div> 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教授林秀貞認為,大陸在藝文方面較臺灣有穩定、持續性的政策,藝文活動蓬勃。各文藝團體在政府的支持下,制作經費充足,舞者較有表現的機會,容易產生卓越優秀的舞者。而臺灣則皆為私人組成的演出團體,規模小,經費有限,在表演的訓練、制作上,礙于經費較難有大型的制作,然而在吸收信息與實驗演出上相當靈活,作品的風格力求創新,自由活潑。加強兩岸資源、管道、市場互補互利的交流融合,有重要意義和深刻價值。 海峽兩岸舞蹈交流活動自2009年1月由中國舞協在臺灣首次主辦以來,兩岸頻頻組團進行互訪,至今已分別在臺灣、北京、青島成功舉辦九次聯誼交流活動。由此,五年來兩岸舞蹈藝術交流由淺入深,從小學進入大學,觸角從普通中學舞蹈普及教育領域延伸至專業院校舞蹈教育領域,收獲頗豐。中國舞協副主席馮雙白坦言,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美好愿景,是這項活動當下與未來的動力與期待。(記者 喬燕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