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的自然屬性,經常用來與佛教的教義相類比,予以美化。佛與蓮花的共性,也成為舞劇的切入點。本劇所使用的“蓮花”題材,有別于傳統的中國舞對花本身姿態形象的詮釋,而是潛入其中,挖掘“蓮花”背后更高深的文化內涵。在佛教文化之中,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潔凈脫俗、葉花實并存的穩固周全,都與佛教的意旨相契合。臨近蓮花,也如同臨近宗教一樣,都能使人深覺平靜與喜樂。本舞劇思路開闊,著力將于將這種高尚、超越的情感境界,借由舞蹈這種感染力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遞給觀眾朋友,帶來平和、通透的心靈體驗。 【蓮花】肥唐瘦宋(貳) 演出時間:2014.9.6~7 地點:保利劇院 顧問:潘志濤,左青 藝術總監:劉敏 導演/編舞:趙小剛 北京舞臺劇照攝影人:柯洲 劇情簡介: 【舞劇講述敦煌彩塑師“樂尊”,感知“蓮花”真善之美好,創作出一尊蓮花泥塑的故事。編者趙小剛借鑒大量敦煌壁畫及彩塑中精美的肢體語匯描繪出“樂尊”在探索自我生命原點的旅行中,背負著泥塑不畏風雨秋暑,走過萬水長路的感人過程,贊頌了人類對于真愛真善之本源的執著追求及美好夙愿。 舞劇通過故事線依次呈現:泥沙環繞的月牙泉舞,眼睛與手表演的藍蓮花舞(借鑒北魏與西魏時期壁畫伎樂菩薩手姿手位) ,詼諧頓挫的石蓮舞(借鑒初唐蓮花童子壁畫),安靜委婉的錦鯉舞,手足纏繞的并蒂蓮舞(借鑒敦煌465窟密宗壁畫造型),如意自在的金剛羅漢蓮舞(借鑒榆林窟西夏金剛彩塑),剛柔相濟的紅蓮舞(借鑒西魏飛天羽人壁畫造型),西去經途的白蓮舞(借鑒大唐西域記玄奘原型),最后一段取材敦煌220窟歌舞伎樂的七寶蓮池舞,將美好與祝福通過柔和的肢體節奏并伴隨國樂二胡的悠揚曲調,緩緩帶給感悟蓮花之美好的觀眾。 劇終 “樂尊”將泥塑放入敦煌石窟的時候,卻不得不與陪伴自己生命旅程的蓮花泥塑揮手道別,編者又以現代人的視覺感知,側身于藝術工作者的角度詮釋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關系】 舞劇《蓮花》,將“蓮花”這一詩化的主題意象,借由現代中國舞的表現形式,予以充分的詮釋和升華。在巧妙的時空設定之下,佛陀和蓮花這兩種具體形象相互幻化,來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劇中的情節設定連貫順暢,但藝術情緒卻跌宕起伏,不乏亮點,攝人心魄。在用肢體語言,展現宗教文化清凈、慈悲、超脫的特性的同時,嵌套著幽默詼諧,夾雜著殘酷冷漠,而最終又統一歸回形而上的思考之中,定位精準,立意深刻。 編者的話: 十一歲開始學習敦煌舞蹈,二十幾年來似乎從沒真正離開過。也曾感受到現代舞蹈的視覺沖擊,試圖脫離敦煌的限制,卻原來先祖留下的遺產已經化作一根筋骨長在了我的軀體深處。現在,走過了這許多的創作,方覺大美集于方寸一處,起始于原點又回到了原點。 “蓮花”這一詩化的主題意象,我借由當代中國舞的表現形式,加以詮釋和升華。在特定的時空設定之下,把“壁畫彩塑”和“蓮花”這兩種具體形象相互幻化,來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而傳統中國文化之中,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潔凈脫俗、葉花實并存的穩固周全,正與東方式哲學的意旨相契合。臨近蓮花,也如同臨近敦煌壁畫一樣,都能使人深覺平靜與喜樂。 感謝老師們給予我的一技之長,就讓蓮花帶著我們一起,跟隨著“樂尊”的腳印穿越過人世間,翱翔在蓮花盛開的敦煌壁畫長廊,徜徉在舞蹈肢體語匯中,領悟人世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