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舞蹈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在北京舉辦了《芭蕾在巴黎的故事》講座,由他的學生黃昕在北京創辦的首個以“創意舞蹈”為理念的民營舞蹈機構當兔教育將啟動中法文化交流“去巴黎歌劇院學芭蕾”活動項目,貫穿其中的“創意舞蹈”理念在國內尚屬新鮮詞匯,能運用到實踐中的學校或教育機構更是少之又少。 前不久,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一份《北京中小學生舞蹈素養調查報告》中顯示,學生對于老師親自做示范、講解等教學方面的指標評價較高,但在知識、創作、舞蹈演出等拓展方面指標評價較低。調查發現,在中小學生舞蹈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多于“創造”,教學中的能力訓練評價高,而知識維度和理解維度的評價低,使得學生舞蹈素養發展不平衡。 傳統舞蹈教育和考級模式培養出的舞蹈人才一直被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主任肖向榮形容為“罐頭產品”。這樣一批批“罐頭產品”進入中小學再去教學生,會進入再生產“罐頭產品”的惡性循環。 據歐建平介紹,“創意舞蹈”目的在于通過動作進行交流,實為“早期教育”與“創意思維”的有效手段。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神經學和神經系統學教授羅伯特·奈特以多年研究為基礎提出:“青少年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有兩個:4至6歲和11至14歲之間,而啟動大腦的最大驅動力,則來自于創造新的東西,或者發現新的東西這個過程。” 1998年云門舞蹈教室的成立,就是希望通過活動身體來認識身體,做一個自在的人。云門舞集的創辦者林懷民在一篇文章中介紹:“每一堂‘生活律動’的開始,我們讓學員靜坐一兩分鐘,即使4歲的孩子。通過深呼吸來洗去奔往教室的焦躁,打開眼睛時便能專注上課。‘生活律動’不教學員拿頂、拉筋、下腰。老師不教舞蹈不示范,只是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讓身體到它可以去的地方。” “反思內地舞蹈,乃至整個藝術界創意不足等問題,早期教育,乃至整個中小學的應試教育,以及由此導致的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和學生的‘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等弊端,當是罪魁禍首。”歐建平說。 以此為理念,黃昕創辦了當兔教育,開創了芭蕾教育原創課程的教學實驗,課程在跳舞和游戲中間尋找平衡點。“我們親眼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通過芭蕾課,腳步越來越穩健,體型越來越漂亮,關鍵是他們越來越習慣在動作中思考。”黃昕說。 歐建平說:“如今,教育已不僅是一種經驗的傳遞、一種思維的創新,更是一種眼界的開闊,孩子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影響著他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和出發點,他們組織學生“去巴黎歌劇院學芭蕾”。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作為古典芭蕾的搖籃,是芭蕾藝術頂級的殿堂。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已經有300多年歷史,自路易十四統治時期便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將這種帶有貴族特色的舞蹈變成了真正的舞臺藝術,成為了法國第一所確定舞蹈規則和進行舞蹈教學為目的的機構。黃昕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最好的舞蹈皆是自然生長的,而非是一種外部的強加,它是在充分了解學習者現狀后的一種內在的喚醒,喚醒孩子們心底那顆尚美之心,僅以藝術教育的方式,給予孩子支持與引導,釋放個人情感,促進自我成長,最終實現藝術對生命價值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