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風攝 原標題:林懷民用舞蹈演繹“墨分五色” 近日,臺灣著名舞蹈家林懷民再次來到北京,為即將于下月登臺國家大劇院的云門舞集經典作品《松煙》做宣傳。《松煙》將是林懷民帶到國家大劇院的第六部作品,也是今年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的重要項目。這部作品中,云門舞集的舞者將以身體演繹“墨分五色”的境界。 《松煙》的原名是《行草·貳》,即林懷民 “行草三部曲”的第二部。通常人們認為這個系列的作品中,舞者要用身形“臨摹”歷代著名書法。林懷民解釋:“人的身體不是毛筆也不是墨,我們只希望舞者的動作能帶出一些感覺,書法帶給我們的是動作的靈感。” 具體到《松煙》,林懷民說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毛筆書寫中“墨分五色”的境界。漢代焚燒松木,取其煙粒,制作出松煙墨。松煙墨與那些色澤黑亮的油煙墨不同,它烏黑無光,入水易化,可以有多層次的表現。畫家工筆細描,書家淋漓飛白,松煙墨最為順手。《松煙》的動作設計,由重到輕再到飄逸的層次,正是契合“墨分五色”的意境。 這部作品,林懷民選擇了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的音樂來配合舞蹈。“凱奇對東方哲學、老莊、禪宗等都有研究,這些音樂便是他對東方文化的思考,給舞者提供了很大自由度和厚度,舞者的呼吸可以襯托在音樂的氛圍中。”林懷民解釋說,約翰·凱奇的音樂都是很長的樂句,幾乎聽不到節奏。所以舞者在起舞時大多靠的是與音樂相契合的自然的呼吸,而這些呼吸恰恰得益于舞者的書法訓練,“確切地說,這種呼吸是通過書法熏陶出來的。” 不過,林懷民開玩笑,舞者們的書法雖好,他自己的書法卻很爛。“只因小時候太叛逆,幾乎荒廢掉了。每次在簽到的地方發現用毛筆,我就繞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