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 ballet。 顧名思義,新的古典主義,也就是介于傳統古典主義和當今現代芭蕾之間的類型。代表人物:出身沙俄圣彼得堡、輝煌于美國紐約的巴蘭欽。嚴肅來說,巴蘭欽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代表作如《珠寶》等,很多是無劇情作品,而編舞、舞美上又秉承老人家對帝俄古典芭蕾輝煌的念舊。盡管在技術動作上有再發展,但整體作品看上去又確實比之后的現代作品傳統許多,承前啟后,Neoclassical是最恰當的定義。 再后來,現代芭蕾和現代舞得到廣泛發展——就像“古典芭蕾”有廣義狹義之分,其實“現代芭蕾”這個定義也在不同語境下指代不同,說所有在現當代時期創作的作品都是現代芭蕾不能算錯,認為只有那些用了現代音樂或者現代編舞手法才叫現代芭蕾也行。 其實筆者個人認為,如果按廣義來分,如果叫“傳統風格芭蕾”和“現代風格芭蕾”。可能比一概用“古典”“現代”來說更讓人明白點。 其實狹義的“現代芭蕾”比較好解釋,動作突破了古典的手位腳位甚至外開局限,服裝設計更為開放大膽等等因素也有。但必然有人要問,普羅科菲耶夫的《羅密歐朱麗葉》、《灰姑娘》,克蘭科的《奧涅金》,諾伊梅爾的《茶花女》,麥克米蘭的《曼儂》這是算古典啊,還是現代啊? 它們都是創作于二十世紀首演的作品,但它們的劇情又基本都是經典文學名著所涉及年代也都是百年前,而劇目音樂還都是古典音樂。 于是有人說,這類作品,咱按風格分類吧,歸之為“戲劇芭蕾”。 其實這的確是個不錯的分類方式,畢竟很多人會默認“現代舞”為無情節或者表達方式較為抽象的類型。 “戲劇芭蕾”究竟是怎么來的說法不一,如今提到戲劇芭蕾似乎德國是首屈一指,英國緊隨其后,但有資料顯示,蘇聯其實最早在發展戲劇芭蕾類型的作品,現在看來,很多蘇聯時期的劇目(即使現在因為意識形態不演了)創作年代也的確早于阿什頓、克蘭科。只不過蘇聯的戲劇芭蕾還是更芭蕾,西歐的確實更戲劇一些……最典型的莫過于早在30年代就誕生的《巴黎火焰》,斯大林把它樹立成了典型,結果,幾十年留給大家的印象莫過于超炫技的那段大雙——這分明還是慢板變奏coda模式的古典大雙結構。而且說起來Narrative Ballet,這概念至少十八世紀就有了,畢竟神鬼傳說、王子公主的故事再簡單,也還是有劇情的,不論浪漫派還是古典主義,歸根結底都是“劇情芭蕾”范疇。而二十世紀的幾部名作,如克蘭科、阿什頓、麥克米蘭、諾伊梅爾,現如今一般在narrative之上更上一層樓,歸為“Dramatic ballet”。但因為很多對芭蕾的深入學術研究文獻原文非英文,不同語言互譯的區別,也有更明確定義“Contemporary dramatic ballet”——現當代戲劇芭蕾,以便更清晰地區分于十八世紀就產生的情節芭蕾。 因而contemporary和traditional的作品也就有了交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如今一些知名甚至權威的芭蕾評獎中,有些作品大家認為算現代作品卻被劃歸在classical范疇,有些看似風格傳統的作品卻獲得contemporary獎項。 在芭蕾愈發多元的今天,單純依靠劇名、題材或者創作時間的確無法明確界定,比如《天鵝湖》,也誕生出了如無足尖男版等各類離經叛道現代版,即使音樂仍是柴可夫斯基,題材仍是天鵝湖,這些版本本身也只能算作現代芭蕾。又如在二十一世紀,卻是根據史料手稿考古復排的老劇目,則是盡量還原作品在百年前的味道,不論何時上演,也都屬傳統范疇。編排、作曲、舞美服裝設計均創作于21世紀10年代的新版《幻滅》,就可以算是一部典型的既contemporary又traditional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