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徐珺) 中世紀到現代早期,西方一些劇院的舞臺是向觀眾方向傾斜的,這是為了讓演員的表演可看性更強,特別是演員眾多的宏大場面,斜臺形成的層次感更為清晰。既避免了后排觀眾起立觀看的尷尬,也不會讓后部的演員淹沒在舞臺上。 傾斜角度通過水平和垂直距離比或者百分比表示。水平距離和垂直高度一樣時,夾角度數為45°,傾斜度1:18 (5.56%) 到1:48 (2.08%) 較為常見。 20世紀初以后修建的劇院,一般將傾斜設計應用在觀眾席,而不是舞臺,其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平臺層席”的劇院設計。因為,演員在非水平的舞臺表演可能導致動作變形、步履蹣跚等問題。這對于芭蕾舞演員來說,影響尤其大。因此,一些老劇院也已經將斜臺改造為水平臺。 今天,斜臺設計仍保留在一些歌劇作品中,演出時,需要在水平舞臺上,臨時搭建一個斜臺,道具的設計也需要符合透視原理。椅子和桌子要根據斜臺的角度進行修改,這也意味著,這些道具無法在舞臺上變換角度,否則就立不穩。見下圖。 至今,歐洲的一些劇院還保留著斜臺的傳統。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劇院、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舉辦地Beaulieu劇院就是如此。這種舞臺對演員的平衡影響很大,為了適應這種特殊的舞臺,莫斯科大劇院舞蹈學校和劇院排練廳都建有專門的斜地板教室供演員練習。與僅在平臺訓練的舞者相比,他們更容易在斜臺上保持重心穩定,控制身體前傾的問題。 在平臺與斜臺之間切換,需要舞者持續調整身體重心,一般要經過幾場演出后,才能真正適應好。對于沒有經驗的舞者來說,斜臺將成為難題,特別是在足尖動作和旋轉上。就像是在海上航行了幾天后,回到陸地的感覺。為了表演安全和效果考慮,舞蹈演出時,舞臺的傾斜度一般不超過1:45。 參考資料:1、 2、Wiki “Rake (theatre)”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