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劇院等演出場所落成,我國的芭蕾演出在演出條件的硬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帶動了演出市場的繁榮,越來越多的海外舞團對來華演出日益重視,而在訪華的演出安排上,天鵝湖仍是很多演出團體的首選。其實并非所有人都看過天鵝湖,但在廣大中國觀眾心中,“天鵝湖”三個字幾乎有著等同于“芭蕾舞”三個字的存在地位。 但即使是這部劇名如雷貫耳的劇目,在以往的宣傳上,也仍不乏誤區(qū)甚至誤導(dǎo),很多宣傳仍將“一名演員分飾黑白天鵝”作為最大賣點,或者對“32圈”反復(fù)強調(diào)。殊不知,這些“亮點”早已隨著《天鵝湖》在世界舞臺上存在百年并且仍不斷進步著。 其實天鵝湖自1877年3月4日的歷史第一場首演,便是由當時莫斯科大劇院的Karpakova一人扮演了黑白天鵝,而從那時起,雖然天鵝湖的版本幾經(jīng)修改,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幾個著名版本里,女主演均要具備一人分飾兩角的能力。可以說,只有在少數(shù)的幾個特殊版本中,黑白天鵝會由兩名演員擔任,比如一些舞校演出,考慮到學生演員的體能和技術(shù)尚未成熟;或是一些特殊場合的群星版(如1992年馬林斯基同莫斯科大劇院合演版,特意安排兩大劇院各安排一名女主演分別負責黑白天鵝。 一個小插曲是,如今被視作芭蕾藝術(shù)形象代言人的《天鵝湖》首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失敗的原因不同文獻里記載很多,有人歸罪于編導(dǎo),有人認為是首演版音樂過度強調(diào)俄羅斯民族風格。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第三幕中性格舞部分,為人熟知的有西班牙舞、瑪祖卡舞等,而俄羅斯舞卻并不出名,甚至在現(xiàn)行的眾多版本中并不采用。這個舞段的音樂,的確是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完總譜之后,于首演之前受編導(dǎo)之托又單獨添加的。因而這一性格舞如今保留在了莫斯科大劇院格里高洛維奇的版本里,卻在圣彼得堡的馬林斯基謝爾蓋耶夫版中不見蹤影。 既然提到了首演失敗,就不得不說佩季帕的妙手回春,的確,《天鵝湖》在芭蕾界能有如今的地位,和1895年佩季帕、伊萬列夫?qū)υ搫〉膹?fù)排有很大關(guān)系,而如今絕大多數(shù)版本的《天鵝湖》都是在佩季帕版的基礎(chǔ)之上的再創(chuàng)作。 同1895復(fù)排版一同被載入史冊的,就是該版首演女主角,意大利芭蕾名伶Pierina Legnani,這里分飾黑白天鵝已經(jīng)不再是噱頭,更重要的是她就是史上32圈第一人,并且也是第一個將這個技術(shù)動作用到黑天鵝雙人舞中的演員。 說來有趣,在俄羅斯第一個成功主演天鵝湖的女主演是來自西歐的意大利人,而第一個將天鵝湖帶去西歐舞臺的女主演則出身俄羅斯——1911年,Mathilde Kschessinska作為Legnani之后第一個掌握32圈技術(shù)的俄羅斯首席,同尼金斯基在倫敦上演了全本天鵝湖。 時至今日,芭蕾舞的技術(shù)動作在百年中日新月異,在現(xiàn)代化高清錄制的DVD碟片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當今的芭蕾明星如Polina Semionova、Svetlana Zakharova、Gillian Murphy等人將雙圈、變化手位甚至三圈的技術(shù)帶入了黑天鵝雙人舞的coda部分,旋轉(zhuǎn)的周數(shù)甚至也不局限于32圈,如今,“32圈”已經(jīng)成為了具有主演天鵝湖的能力技術(shù)前提。 下一次,如果看見有人拿著“一人分飾黑白天鵝”和“32圈”作為炒作賣點的時候,不妨問一句“您是從十九世紀末穿越來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