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日,由周恩來總理擔任總導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演,由此成為經典。這一藝術里程碑是如何誕生的?上海市文化藝術檔案館26日起將在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舉辦“《東方紅》藝術檔案展”,用近200件檔案原件和400余張珍貴歷史照片為人們還原《東方紅》的制作過程,以及臺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和演出細節(jié)。這些史料全部為首度公開亮相。 雛形源自上海的一場演出 《東方紅》的雛形源自上海的一場演出,展覽現場播放的一段當年的上海市文化局局長孟波的訪談視頻透露了該信息。 1964年5月,在文化廣場舉辦的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開幕式上,3000名演員表演了音樂舞蹈史詩《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演出轟動一時,加演7場,場場爆滿。6月16日,陳毅副總理陪同外賓前來觀看。當時中央正在考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的節(jié)目,陳毅認為上海這臺音樂舞蹈史詩不錯,可以作為參考,于是決定請周總理來上海觀看。 7月13日晚,訪問緬甸歸來的周總理與陳毅一起來滬觀看演出。孟波清楚地記得,13日那天氣溫特別高。文化廣場不僅沒有空調,電風扇也不多,屋頂是鐵皮蓋的,太陽一曬熱氣留在場內,簡直像個大蒸籠,如果不降溫,實在無法演出。孟波和時任市公安局局長的黃赤波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商量,決定從各單位借調200多臺電風扇,急運幾十噸大塊冰塊放在前后臺,還用消防救火車不斷地向屋頂噴水。經過努力,場內溫度有所下降,但仍達33℃左右。 這場演出,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看得十分認真。演出結束已經是夜里11點,兩人顧不上休息,連夜召集孟波等人研究,醞釀趕在國慶之際在北京也上演一部類似的大型歌舞。事后,周總理將黃貽鈞、李仲林、才旦卓瑪等16位《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的主創(chuàng)人員調到北京參與《東方紅》的創(chuàng)作。 每次換景歷經數千次校準 根據檔案記載,《東方紅》分8個場次,在2個多小時內連續(xù)演出53個節(jié)目,變換37個場景,使用4000多套服裝,大小道具10000多件,80多個單位、3500多名演員參加了演出……人們不禁疑惑,半個世紀前的舞臺技術條件,如何讓這樣龐大的演出得以完美呈現。答案是:所有演職人員的精誠合作。 本次展覽展出了大量50年前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舞美設計手繪稿原件,包括34張舞美布景手繪稿、148張服裝化妝人物形象手繪稿和9張人物造型定位手繪稿。記者看到,它們全部由水粉顏料繪制,畫面真實、比例恰當。 據記載,為了做好演出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總是提前數小時到后臺,對每一張幻燈片、每一個燈泡、每一個裝置、每一次效果進行反復校驗,使每一個場景變化都顯得天衣無縫。尤其是天幕幻燈操作,在人民大會堂舞臺寬28米、高18米的天幕上,舞臺的景深太淺,只能用七架幻燈分段銜接映射。每一次換景,都要經過數千次校準、試驗,才能使幻燈精確無誤地投射在舞臺背景區(qū)域。比如,“進軍舞”一場,從《百萬雄師過大江》到《歡慶解放》,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要呈現“長江”、“偽總統府”、“南京新街口”三個不同的場景,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使用幻燈布景這一特技才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