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的美學可概括為“開,繃,直,利,立”四大原則,這四大原則自1700年同腳和手的五個位置以及若干固定舞姿一道形成以來,一直延用至今,成為各個時期芭蕾編舞家和表演家門的審美標準。 一、芭蕾舞的外開 所謂“開”,指的是芭蕾舞者不分男女,均需要從肩,胸,胯,膝,踝五大關節部位,左右對稱的向外打開,尤其是兩腳應該向外打開180度。究其原因,大致有6點: (一)為了最大限度的延長舞者肢體原有的線條,擴大動作范圍,增強其表現力:每個正常人的肢體內都蘊藏著巨大的運動潛力,而舞者只不過是對正常人的運動潛力進行了科學的和比較充分開發罷了。一旦他們肢體原有的線條得到了充分的延長,動作范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展,表現力也就自然會變得格外豐富了。 (二)為了最大限度的占有舞臺原本有限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占有行為帶有明顯的統治者意味和封建的等級觀念:芭蕾作為歐洲的古典舞,產生于歐洲宮廷這樣一種特定的空間范疇,其客觀條件是少數皇親國戚們占有了龐大的宮廷建筑,而他們趾高氣揚的動作風范完全是封建貴族氣度的自然流露,甚至不乏對這種氣質的追求。事實上,早期的芭蕾舞者一直就是皇親國戚們自己,因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貴族氣度滲透到芭蕾美學中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試想,倘若在今天這樣一個擁擠不堪的空間里,比如說在一部高層建筑的電梯里,有誰端起芭蕾以“開”為首的貴族氣度,伸展胳膊,打開雙腿,流露出一個人恨不得占有整座大廈的空間感,則十有八九會被人當作是精神出了毛病! (三)為了運動的靈活:籃球運動員在運球時,雙腳是外“開”的,以便隨時能變換方向,尤其是在向兩側運球時如此,就像芭蕾脫離了“開”或稱“外開”,便無法完成它的旋轉,乃至其他所有動作一樣。不過,如前所述,芭蕾的“開”不僅指的是兩只腳,而且還包括肢體上的肩,胸,胯,膝,踝,甚至還有心理上的盛氣凌人,虛張聲勢,或至少是居高臨下的氣度。籃球運動員在運球時,則恰好相反:一方面他們是通過兩腳甚至兩胯的外開(盡管不會像芭蕾舞者那樣開到180度!)得到運動的靈活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則得彎腰屈背,盡量縮小目標,降低重心,以便安全迅速的將球運到既定目標。與籃球運動員兩腳外“開”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相比,芭蕾舞者的外“開”范圍更大,而且是非實用性和純審美性,即無需達到任何使用的目的,無需解決舞臺和劇場之外的任何世俗性問題。 (四)為了提高身體在運到中的平衡能力:芭蕾作為一種以概括性和抽象行為為審美特征的表演藝術,許多動作的運動方向都是與舞臺平行的,而向兩側打“開”雙腳則能有效的擴大體重在運動狀態中與地面接觸并到達平衡的面積。 (五)為了擺脫使用的功利性目的,進而使芭蕾成為一種完全人為的純粹審美現象的藝術:芭蕾舞者無論男女,通過全身心的向外打“開”,尤其是從胯到踝打“開”180度,并以此為基礎完成各種規范化的動作,來達到一種非職業化舞者所不能的藝術境界,從而有效的產生一種審美距離,是芭蕾藝術定位于“劇場藝術”的范疇之中。 (六)為了炫耀貴族的氣派:貴族氣派是芭蕾舞重要的歷史和審美屬性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職業化的芭蕾舞者們從胯到踝所達到的外“開”180度,早起貴族業余舞者們以及一切業余舞者們所望塵莫及的,因此,外“開”的原則實際上也包括了一種將人體理想化的成分。 二、怎樣做到正確的“外開” (一)從膝部開始外開 訓練差的演員在做外開始,明顯的彎曲膝蓋,一次造成退在往外轉動的假象,這種毛病在學生人數較多,得不到老師的充分監督和糾正在課堂上最為常見。當雙膝彎曲時,在沒有承受重量的情況下形成一個90度直角或更大的鈍角,脛骨上端在大腿上可以做較小的轉動(50度)而卻造成一種外開的假象(實際上胯骨并沒有往外打開)。彎曲雙膝,湊成五位,造成仿佛兩腳已經貼近的現象,是芭蕾課堂常見的做法。脛骨的這種轉動非常微小,很難察覺。展示這種轉動的最好辦法,坐在椅子上,腳輕輕地著地。不讓胯和膝活動,努力使腳往里和往外轉動。由此產生的動作(不包括腳的動作在內)就是有些舞蹈演員用以代替從胯部開始的外開的那種脛骨往里和往外的轉動。 (二)從腿開始轉動 必須記住,正確的轉動腿的能力是逐漸地通過對有關肌肉群的訓練,而不是通過壓迫或彎曲雙膝得來的。對于小孩,緊貼的五位和嚴格的外開,在初學的階段可能造成變形和“平足”的惡果。因此,不要超過可能的范圍過度的去轉動你的腳,時刻都要保持適當的肌肉平衡,以便保證力量和安全,如果體型不允許,就不要勉強的“外開”如果你天生就沒有這方面的條件,你永遠也不可能得到完美無缺的五位,不過如果你不去損毀你的身體,注意防止疼痛和扭傷,倒是聰明的辦法,不少舞蹈家體型條件并不太好,可是由于找到了聰明的辦法,仍然獲得了成功。多次的反復練習并不能使一個演員獲得成功,而是要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反復的練習,才能使學生達到肌肉的外開,也才能有較好的五位。比如:foudne的做法:動力腿小腿要在大腿的前面伸出和收回,這樣才能達到腿的正確外開:grandrond jamde 要用力腿大腿內側肌的力量劃到后面或著前面,這樣保持動力腿的正確外開;plie 要用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用力打開做蹲,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確 plie 的外開。 (三)肌肉在外開中的作用 當缺乏“外開”能力的原因既不是由于體型結構,也不是胯關節上的丫型韌帶太短的時候,那么原因很可能是在于這些肌肉缺少應有訓練。經過多年的訓練之后,有一些舞蹈演員沒有練出芭蕾舞技術所必需的“外開”,盡管他們也花費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在課堂上伸展他們的關節。理由是明顯的,因為他們的訓練方法是錯誤的。往外轉動跨部哪一組重要的肌肉沒有充分的活動,在臀部和大腿張起了脂肪,肌肉狀態不佳,活動能力差,在訓練時提供較大的力量。 三、結論 我們現在可以提出結論:對于一組正在運動的肌肉來說,一定要有幾個緊張程度不同的階段,其反面就是放松和休息。記住這一點,就容易明白一個道理:為了使胯外開,人們必須依靠承擔這一功能的肌肉,及位于骨盆和臀部中的哪一組肌肉。所以,在芭蕾舞中,如果這一部位的肌肉放松,軟弱無力,而又要用他們達到充分的外開,顯然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 為了使芭蕾舞演員達到外開,主要使用六對位于深部的外旋肌,即:外塞肌和內塞肌,上二頭肌和內二頭肌,四頭腿肌和四頭前腿肌,它們是非常強有力的,它們的活動對芭蕾舞演員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盡管它們各自還有其他次要的功能,外開卻是它們最為重要的一種特殊功能。當大腿伸出時,大黏附肌(臀部表成的肌肉)除了站立姿勢和承受重量的姿勢中執行其他功能以外,也是起著使胯部往外轉動的作用的。此外,還有別的一些肌肉幫助外開動作,有助于在身體其他部分做動作時穩定骨盆位置,它們是:寬內收肌、榨內收肌、中央臀肌、腿二頭肌等。 芭蕾舞藝術在舞臺上使外開性合法化之后才在以后的發展中,在這種腿的姿勢上建立了越來越復雜的技術,否則,古典芭蕾舞的一系列特有的動作是極難或根本無法做出的。此外,腿的外開性成為了古典芭蕾舞的法典和風格的不可分割的特點,沒有了外開性,它們也就遭到了破壞。外開性是與人類腿部的自然姿勢相違背的,達到這一點,必須正確和頑強的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