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時期是塑造性格的一個重要階段,獨舞有助于個人心理素質的鍛煉和培養舞蹈表現力,群舞又能讓他們懂得什么是團隊合作精神,這都是身為舞蹈教育者的我們需要犧牲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發現更多的苗子,培養出更多的舞蹈優秀人才,力求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年齡特點 寓教于樂 即興 技巧 眾所周知,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從童年、少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人既沒有成人的成熟老練,又脫離了兒童的幼稚,這一區別決定了中學生的舞蹈與少兒舞蹈的不同,中學舞蹈更具有個性。 一、如何選擇舞蹈題材 1.結合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學習來選材 (1)生活上 學生們課間喜歡做的游戲有踢毽子,拔河,跳皮筋等,我們就可以構思出一群學生在玩“扔水袋”的游戲,一個路過的女孩不幸被扔到了,水袋摔破使得女孩無辜地全身濕透,很委屈地哭了,然后大伙是怎么地安慰她,然后邀請她一起參加游戲。這個過程既可以表現出他們渴望友誼的這份情感,又不失活躍的氣氛。或者可以描述一個家庭困難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而同學們跟老師們是怎樣一塊錢一塊錢地為他募捐,然后又是怎樣地交到他手上去的,家庭困難學生內心感到非常感動而做出的一段獨白可以成為整個舞蹈的高潮部分。 (2)學習上 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把舞蹈跟課本內容結合起來,比如課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個很悲慘的人物,舞蹈《孔乙己》卻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整個作品用非常滑稽的動作貫穿在一起,有點諷刺的感覺,令人捧腹大笑之余,還通過劇情使觀眾對人物產生一種同情、憐憫之情。學生們通過這樣一個舞蹈,就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認識到課本中的人物,對“他”的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會,也通過課本對人物生平的介紹,更好地演繹出了作品。 2.圍繞青春期的教育進行選材。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成長使得他們的心理活動顯得激烈、動蕩,對異性交往充滿好奇。現在全國的中學都在普及課間跳集體舞,我們可以借鑒外國民間舞蹈中集體舞的形式,如小步舞的形式。這一類的舞蹈比較文雅,端莊,步法也比較簡單,構圖很優美,整個舞蹈講究男女雙方的配合與默契,正因為需要互相配合,男女同學間才能有機會在一個正常的氣氛下,進行積極的交往,是非常有利于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的。而我們把這些從自娛性舞蹈中提煉出來的動作元素用在舞蹈創作上,學生們的舞蹈表演能力必定會有所增強,同時又能培養他們良好的禮儀風范和社交能力,讓他們建立起正常的同伴關系。 三、舞蹈類型的創編 1.獨舞 (1)即興創編 構思獨舞經常用到的創作方法是即興舞蹈。即興指的是舞蹈者完全自由地、無限制地舞蹈,把自己想要抒發的感情用肢體表現出來,產生新的動作用于舞蹈中,而且這些動作通常都是超乎自己想象的東西,這就是即興舞蹈的特性。在真正創作一個舞蹈作品的時候,老師先跟學生們講述作品想要得到什么樣的效果或是已經構思好的情節,再與學生們交流一下,往往他們的意見才是最重要和最適合創作的,比如他們覺得某個地方需要站得高高的去表達情緒,或開懷大笑,或痛哭流淚,都讓他們去做,效果往往比我們在音樂方面下功夫去渲染氣氛要好得多。 (2)道具和背景 在中學舞蹈創編中,道具和布景的運用是很能幫助我們展開構思的,它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更能將我們的構思直觀地體現出來,變成能夠表達情感的動作,而一般的中學生功底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道具更可以有效地掩蓋舞蹈者的短處;鮮艷的布景色彩或可愛的圖案都是學生們所喜愛的一類。 2.群舞。關于群舞的創作,要注意的是隊形要整齊,變化時要合理和適當控制作品的長度。隊形的整齊,舉一個正方形為隊形的例子,一般主跳(選擇舞蹈特長生或舞蹈功底相對好的學生)應放在前排中間等最顯眼的位置,具體還要按實際出發;兩邊可以放舞蹈底子相對薄弱的學生。舞臺分為六個區域,我們要明確區域的重要性,分清哪一個區域是表演的最佳區域,哪一區域是舞臺表演的弱區域,才能在舞蹈中把情緒和情節的高潮放在舞臺區域最重要的部位,把不明顯的和起襯托作用的隊形和人物動作安排在比較次要的舞臺區域。行進路線方面,我們要處處留心調度,隊形流動時盡量不要出現混亂。中學舞蹈的隊形比較偏愛于正方形變圓形,或三角形變走斜線等簡單的圖形變化,如果我們要創出新穎的作品,就不應該守舊,要多做創新。其實隊形變化何止如此簡單?《舞蹈編導學》中所羅列的民族民間舞蹈常見隊形中有“雙環形”“山形”“編花寨”“雙開門”等并不復雜而又容易排出來的隊形,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 余秋雨說過:“越是社會大轉型時期,越有可能出現精神素質上的沼澤地”。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民族歸屬感,面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成為“哈日族”“哈韓族”,追求強勁有力的音樂感覺,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在無形中多出一種責任,那就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希望借此文章,使校園舞蹈的創作得到重視和發展,也希望更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能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時時對創作充滿熱情,使舞蹈教育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