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第五屆北京國際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請賽暨舞蹈展演之——青年舞團原創舞劇《朧月》在新劇場精彩上演。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全體演員秉承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舞蹈文化”的宗旨,為觀眾們演繹了精彩絕倫的中國舞蹈的藝術盛宴。 《朧月》是一部體現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舞蹈展現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的古典舞作品,唯美浪漫。伴隨著悠揚的古琴聲演出拉開序幕。舞劇由“二月初七·良辰”、“三月初六· 清明”、“四月二十· 谷雨”、“五月初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十二月初七·大雪”、“神游”、“歸”八部分組成,這些傳統節日的情感因一場雨、一片落葉、一場雪和一些寫在平凡日子上的言語而悄然散發,引領觀眾喚醒了我們體內承載著的古老時間和空間。 二月初七,宜婚嫁。在這良辰美景下,一對年輕男女從相遇到相愛,彼此起誓,此刻亦是此生。而舞臺右側的紅衣“祭祀少女” 曼妙的舞姿更是襯托出溫暖祥和的一幕;三月初六,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傘下相聚一時,雨下相望一世。兩位舞者深情款款的演繹著在雨中短暫相聚,匆匆分離一幕,流露出了相見時的歡喜,離別時的不舍;四月二十,雨生百谷。舞臺上,三位健壯的舞蹈演員時而扮演強健的牛力,時而扮演正在播種的農民。他們在烈日之下勤勞耕作,大豐收后捧著一碗碗白米飯時臉上露出了質樸的笑;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全國都在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寫下許多愛國的不朽詩篇,最終報國無門,憤然跳入汨羅江,他憂國憂民的高尚志向萬古流芳。舞臺上時而獨舞,時而群舞,為觀眾演繹出了浪漫而懷憂的屈原;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這個日子點亮了回家的路,伴著悠揚的古箏,柔美的“月光”撒滿舞臺,祥和而安寧,這一天,大家共祭月、賞月、拜月,體現出中國闔家團圓的傳統習俗;十二月初七,大雪。漫天大雪中,不畏凌寒獨自開來的梅花,正是體現了中國人上千年不畏艱苦、振興中華的偉大氣節。生活在節氣里,生命在氣節中,風雪傲骨,凌寒獨放;神游,舞臺上的演員如睡夢中的莊公,氣韻生動的肢體語言在天地間渾然兩忘,如夢,如鏡,飛舞,神游,道家思想貫穿于中;最后一部分“歸”,演員們再次表演了之前的場景,每一幕都如日歷般被一頁頁翻過,這些平常的日子里,有規律、有禁忌、有講究,還有一些傳說,更有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流走的是時間,留下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古老的傳承。 演出后我有幸采訪了《朧月》的編導和主演劉震,他明確表達了編創這部舞劇的初衷和目的,“特別想通過這部舞劇體現出中國人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氣節,這是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堅守的。農歷作為我國傳統的計時方法已成為古老的中國人日常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賦予到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身上。人的一生就像舞劇開始和結束都出現的那扇門一樣,游子不論走多遠,走多久,都是在尋求生命的歸屬感,終歸會回家,繼續堅守我們的文化,傳承中國精神”。 《朧月》的成功上演向各國舞蹈院校展現了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蹈家高超的技藝、豐富的表達能力和嚴謹的臺風,演員們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和流水般的舞蹈韻律,完美展現了對中國古典舞及其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各國觀眾暢游在無言的中國美之中,使得現場受邀的嘉賓贊不絕口,紛紛表示《朧月》是一部流淌著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的優秀舞劇,更是美輪美奐、令人印象深刻的國際化藝術作品。 (宣傳組 文/學生記者 孫悅彤 圖/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