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臺灣編舞家林懷民創作了一支名為「行草」的舞作,以中國粗獷奔放的傳統書法藝術為發想,將書法家運筆揮毫的活力注入舞蹈當中,透過他創立于1973年夏的云門舞集,寫就一幅淋漓生動的書法。 在云門舞集成立三十周年之際的2003年,林懷民推出「松煙」,以不同手法表達同樣的主題。一如書家依墨色的深淺墨分五色,若說「行草」偏向濃墨,「松煙」則是清靈淡雅。「行草」節奏強烈,2003年8月30日首演于臺灣國家戲劇院的「松煙」則帶出流麗的旋律。書家名帖的投影片在這出新作中不復見,正顯示林懷民揮灑自如,不再需要書法名家的加持,而能以他自己的方式詮釋舞蹈之美。 在舞臺設計王孟超的協助下,林懷民把舞臺上的書法投影改成了宋瓷冰裂紋。白瓷柔和的光澤,以及瓷面細如發絲的淡紫色裂紋,更烘托出舞作的詩意。 「行草」曾經特別委托上海作曲家瞿小松撰寫配樂,但這次林懷民則直接采用現成的音樂作品。他從當代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亞洲風味系列的作品,運用了西藏及日本的樂器,結構閑散、幽遠淡雅的樂曲,恰與這支舞作形成完美的搭配。諸如「龍安寺」與各種不同版本的「五」,都讓舞蹈得以擁有呼吸的空間,也給予幻想與舞者自由揮灑的機會。 自從1998年的「水月」以來,林懷民便一再以太極導引入舞,結合西方現代舞與中國功夫的動作。「松煙」的動作大多受到太極導引的影響,而且由于節奏緩慢,反倒似乎和「水月」更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 「松煙」由十個段落組成,但段落之間并無明顯的間斷。林懷民以酷似漢斯凡曼倫(Hans van Manen)的手法,讓一群舞者將另一群舞者從舞臺兩旁的幕后「拉」出來,而造成連綿不斷的視覺效果。「松煙」由四名女舞者開場,美不勝收,接著是六名男舞者的群舞以及一段男女混合的群舞;李靜君與江保樹各有一段獨舞,周偉萍與宋超群則共同演出一段繁復而高難度的雙人舞,然后再由一段輕松的三人舞打散小群舞的舞句。直到表演進入尾聲,才見全體舞者同時出現在舞臺上。 「松煙」的動作細致而內斂:這支深富東方韻味的舞作對身體的解構,恰與西方所熟悉的威廉弗塞斯(William Forsythe)的作品遙相呼應,兩者皆表達出徹底的個人風格。「松煙」極少出現協同一致的動作,即使出現也是稍縱即逝。在每一段群舞當中,至少都有一名舞者跳著不同的動作。即使在雙人舞中,舞者之間也幾乎沒有合作或互助的關系,但整出作品卻又同時散發出更深一層的和諧感。「松煙」如果是西方的芭蕾舞,則無疑是「白色芭蕾」古典與浪漫的延續。不過,「松煙」卻以東方的觀點界定了舞蹈的美感與詩意,一種令人不安,甚至心痛的美。這支舞作高雅內斂,也將意識升華到了無比的高度。 (原文刊載于國際舞蹈雜志Ballet Internat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