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跨藝舞動無界”暨中外當代舞蹈作品五周年演出在北京舞蹈學院新劇場精彩上演。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先后上演了九部風格迥異、形式多樣的作品。作品的編導有來自北京的郭磊、趙鐵春、劉巖、趙梁;來自臺北的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蘇威嘉和來自倫敦的喬納森戠楓、瑞秋洛佩茲德拉尼葉塔、凱莉尼科爾斯。 第一個出場的《北京人》作品,選取了曹禺1940年創作的同名戲劇、一些20世紀的詩歌以及唐宋詩詞中的文字片段,在創作過程中轉換為動作語言,表現了一群生活在北京的人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與交流;與之相呼應的是本場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樣以“北京”作為題材,上演了展示性格各異舞者的《勇者北京2012》,每一位舞者都是獨立個體,形體樣貌和性格都存在差異,如每一條支流,各顯風情;《紙錢》作品采用了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的提到的經典話題——“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講述了生死之間的必然聯系;《面具》中儺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活文化現象,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未知世界(天、地、鬼、神)之間彼此呼應、合一的理想境界,現實生活中根植在本能深處的“面具意識”成為現代人一種保護、解釋自我的手段,作品通過運用中國傳統的儺舞表現形式,將現代人的意識狀態與神靈相互交流,營造出人與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氛圍;《對他說》講述了一個男孩聆聽的故事,聆聽對于他來說是件奢侈的事情,是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無法企及的事情;《北京水桶布魯斯》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水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打破秩序的能力;作品《無限關系》強調了只有靈魂的覺醒,才可以讓一只流浪的身體回到真正的“家”;《聚裂》包含了“分裂”與“組合”兩級不同含義,舞者在分裂中互相支撐、重新組合,以高強度的舞蹈動作探索于兩級之間;《自由舞步》顧名思義重在自由,沒有什么比舞蹈更不需要解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誠實的用身體去感受喜悅、憤怒、哀傷和歡樂。整場演出給現場觀眾帶來了一次有又一次的驚喜,贏得了一波又一波的掌聲與歡呼聲。 “跨藝舞動無界”項目始于2009年北京舞蹈學院和英國密德薩斯大學表演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合作的一個國際舞蹈創作研究與演出項目, 2011年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加入,主體由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外一線編導、資深舞蹈研究學者和優秀舞者共同構成,逐漸成為一個國際舞蹈合作交流的品牌項目。自2009年開始至2013年“跨藝舞動無界”已經分別在北京、臺北、倫敦舉行了四屆,主題分別是“起舞于動蕩世界”、“不確定的等待”、“光與水”與“離鄉/在別處”,今天,借北京舞蹈學院甲子誕辰、“舞動無界”五周年回顧契機,由北京、臺北和倫敦的編導們從不同視野出發編創的作品進行重演,整個過程不僅有精心創造的試驗作品,更有深刻視角的理論詮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和現代藝術,推動自由無界的文化碰撞與交流。 (宣傳組 文/學生記者 姜雪 康譯丹 圖/牟可 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