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6日,沈偉帶領他的舞團首次來到上海,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連演兩場經典作品,包括《春之祭》、《聲希》和新作《0-12》。 談到沈偉,國內的觀眾可能并不熟悉,但說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那幅《畫卷》,想必許多人都留有深刻印象。開幕式上出場的第一個節目,伴隨宛轉悠揚的古箏演奏,舞者像毛筆上的鋒毫,用身體和現代舞技法,在巨幅畫卷上描繪出一幅中國山水畫,這就是著名美籍華人編舞家沈偉創意的作品。而事實上,沈偉已經獲得過多項國際榮譽,并以極具開創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創作,得到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關注。 藝術的價值在于感染人 2000年,《聲希》讓歐洲人知道了沈偉的名字。“聲希”一詞源于老子《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英文名folding則意為“一直不停地折疊”,反映在舞者又寬又長的裙裾因為下垂而形成的自然褶皺。舞者用頭套塑出唐宋仕女的高髻,臉上和身體都涂滿白粉,猶如潔白的大理石人像,以近乎無聲無息的移動方式在舞臺上緩慢“漂浮”。 沈偉的舞蹈經常被人形容為“東西方文化傳統的融合”,而沈偉強調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并不會刻意融合東西方傳統文化。“我個人的成長歷程,造就了我的感官體驗,這些體驗反映在我的思想中,造就了我的作品。我喜歡所有美好的事物,我認為藝術的價值不在于其表現形式,而在于能夠真正地感染人,引發人們對生命、人性的思考。” 審美體驗是獨一無二的 2003年,沈偉在美國上演《春之祭》,并以此成名。沈偉將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進行顛覆性改編,完全剔除了敘事性,而只從音樂本身出發,以音樂結構進行構建。 在沈偉看來,舞蹈語言無需具象的敘事結構,僅僅是一次感官的審美體驗。“許多人喜歡以文學視角思考藝術,而富于舞蹈語匯以具象形態,其實這都是觀者自己的想象。我認為音樂和舞蹈有其本身存在的價值,有著不同于文學的生命力,不需要強加故事情節。在《春之祭》的創作過程中,我僅僅通過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官體驗,轉化為自己獨有的舞蹈語匯,為觀眾創造出一個審美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同的人都能夠借由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收獲不同的感悟,看到不同的東西。” 將戲曲、繪畫融入舞蹈語匯 談到自己舞蹈作品中最大的亮點,沈偉認為是自己獨創的舞蹈語匯。過去十余年,沈偉連續不斷地發表重要的原創作品,由此發展了名為“自然身體發展”的獨特的技術體系,這亦是他對當代舞蹈藝術界的重要貢獻。而沈偉在戲曲、繪畫領域的造詣,也使得他的舞蹈動作中能夠窺探出戲曲的影子,尋覓到繪畫的元素。 沈偉的父親是湘劇團的導演,父親在沈偉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培養他的藝術天賦。9歲時,沈偉考進了湖南省藝術學校湘劇科,開始了為期6年的戲曲學習。而自幼修習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的他,還曾于香港和紐約舉辦個展。 在沈偉的作品中,所有的視覺元素包括舞臺布景、影像、燈光、服裝、化妝等都由其自己一手包攬,因此也尤為講究。這就使得劇場內不同位置的觀眾,都能夠欣賞到絕佳的視角。“了解我作品的觀眾可以根據喜好挑選座位,前排的觀眾能夠欣賞到舞蹈的細節,包括舞者的氣息、表情等;后排的觀眾能夠感受到整體性的畫面布局,這都是我精心設計的;而樓上的觀眾則能夠更清楚地分析舞者的運動軌跡。” (原標題:沈偉舞蹈團獻演藝術節 將戲曲、繪畫融入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