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向著太陽的舞蹈——劉敏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讀后 在軍隊舞蹈表現的內容切換中,舞蹈形態由最初對蘇軍舞蹈的追隨,逐漸形成了“歌舞活報劇”這一人民軍隊舞蹈特定的、有效的藝術表演形式。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我們常常認為它是繼1964年《東方紅》、1984年《中國革命之歌》之后的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其實,這一大型的演藝形態由來已久,往前可以在1949年的“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中看到雛形,再前溯便可以在《無敵紅軍》、《開辟第二戰場》等“大型歌舞活報劇”中覓到蹤跡。可以說,這一演藝形態的成熟與中國人民革命的偉業、與人民軍隊舞蹈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只要提起我們的人民軍隊,軍歌的旋律就會在耳旁縈繞,就會看到一支腳踏祖國大地、肩負人民希望的隊伍向著太陽前進……人民軍隊的職能在新中國成立前是“擴紅救亡”,在新中國成立后是“保家衛國”,而人民軍隊的舞蹈則在鼓舞士氣、激勵斗志、傳揚戰績、謳歌英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劉敏主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是對我們人民軍隊“向著太陽的舞蹈”一個盛大而恢弘的禮贊! 自1927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已走過了80余年的輝煌歷程。在人民軍隊建軍的前20年(1927年8月至1946年9月),人民軍隊的建設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即致力“擴紅”的土地革命時期和全力“救亡”的抗日戰爭時期。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軍隊舞蹈最初“擴紅救亡”的革命擔當。“擴紅救亡”指的是這一時期軍隊舞蹈活動作為宣傳鼓動工作的主要內容,并且,中央蘇區時期“分田擴紅”的政治任務,隨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戰略轉移,實現著向“抗日救亡”的政治斗爭切換。在軍隊舞蹈表現的內容切換中,舞蹈形態由最初對蘇軍舞蹈的追隨,逐漸形成了“歌舞活報劇”這一人民軍隊舞蹈特定的、有效的藝術表演形式。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我們常常認為它是繼1964年《東方紅》、1984年《中國革命之歌》之后的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其實,這一大型的演藝形態由來已久,往前可以在1949年的“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中看到雛形,再前溯便可以在《無敵紅軍》、《開辟第二戰場》等“大型歌舞活報劇”中覓到蹤跡。可以說,這一演藝形態的成熟與中國人民革命的偉業、與人民軍隊舞蹈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人民軍隊舞蹈在“新秧歌運動”中的貢獻,這便是“部隊秧歌劇”或“部隊歌舞劇”的形態建構。在延安“新秧歌運動”的影響下,人民軍隊各部隊的“戰斗劇社”紛紛以“秧歌劇”的形式來謳歌戰斗英雄和生產英模,《劉順清》一劇成為當時的代表。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不少文藝樣式都在溯尋本門藝術對中國共產黨黨員形象的塑造,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人民軍隊舞蹈在這方面的成功創造:繼《劉順清》之后,人民軍隊的舞蹈謳歌了《羅盛教》和《不朽的戰士》(黃繼光),謳歌了《狼牙山五壯士》和《八女投江》,謳歌了《刑場上的婚禮》(周文雍和陳鐵軍)和《割不斷的琴弦》(張志新),謳歌了《驕楊頌》(楊開慧)和《紅梅贊》(江姐等)……如果加上非真名實姓的共產黨員形象塑造,那更是數不勝數!除前面提及的《驕楊頌》和《紅梅贊》外,大型舞劇還有《五朵紅云》、《蝶戀花》、《高山下的花環》、《鐵道游擊隊》、《三家巷》等等。可以說,讓共產黨員的形象成為舞蹈創作的亮點,是人民軍隊舞蹈對中國現當代舞蹈發展史的重要貢獻! 在論及中國現當代舞蹈的歷史發展時,舞史一般稱吳曉邦、戴愛蓮為中國“新舞蹈”的先驅者。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中,也能看到吳曉邦先生為人民軍隊舞蹈工作所做的貢獻,這便是在全國解放前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舞蹈隊——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宣傳部所屬舞蹈隊創編的《進軍舞》;稍后,吳曉邦先生又向這支舞蹈隊傳授“自然法則運動”的技術和理論,為軍隊舞蹈及時、形象、生動地反映現實生活、服務軍事斗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其實,在人民軍隊舞蹈工作中最早發揮重大作用、并且也當之無愧于中國“新舞蹈”先驅者的是李伯釗。李伯釗于1926年被黨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習期間深受蘇聯紅軍舞蹈和俄羅斯民間舞蹈的影響,對“現代舞之母”伊薩多拉·鄧肯在莫斯科用舞蹈表演《國際歌》留下深刻的印象。1931年回國來到中央蘇區后,創排了《工人舞》、《農民舞》、《紅軍舞》等作品,為嚴格意義上的人民軍隊舞蹈拉開了序幕。我認為,李伯釗的舞蹈實踐不僅證明她是人民軍隊舞蹈的拓荒者,也證明她是中國“新舞蹈”的先驅者。今年恰逢李伯釗誕辰100周年,對于她與吳曉邦、戴愛蓮在中國現當代舞蹈史鼎足而立的地位應給予高度的肯定。 人民軍隊舞蹈由于服務于宣傳工作的主要功能,在其發展壯大的積極探索中,長期擔任軍隊舞蹈領導工作的胡果剛功績卓著。在軍隊舞蹈建設中,胡果剛提出“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專業思想,使軍隊舞蹈隊伍在“專業化”建設之初,就以開放的姿態學習各種舞蹈方法,包括芭蕾技術、“自然法則運動”和各類民族民間舞,并且提出“中國部隊舞蹈藝術應該采用民族形式,要善于從民間舞蹈中去找出能表現今天人民思想感情的動作”。人民軍隊舞蹈的研究者們認為,當今軍隊舞蹈能以“當代舞”之名另辟蹊徑、獨立門戶,最初就得益于胡果剛的專業思想。也因此,我們人民軍隊的舞蹈真正堅持著“三貼近”的原則,在英雄主義、崇高理想、民族精神、核心價值的重建上領跑于我國舞蹈界。 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品之花絢爛、編導之星璀燦:歷久彌新、意味雋永的作品有《飛奪瀘定橋》、《艱苦歲月》、《三千里江山》、《豐收歌》、《洗衣歌》、《戰馬嘶鳴》、《夜練》、《采藥歌》、《再見吧,媽媽》、《金山戰鼓》、《海燕》、《黃河魂》、《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千層底》、《穿越》、《云中的日子》、《酥油飄香》、《士兵與槍》等等;扎根軍旅、領跑舞壇的編導有查烈、張文明、黃素嘉、門文元、劉英、蔣華軒、張繼鋼、蘇時進、趙明、陳惠芬、楊威等等,還有在改革開放以來聲震舞壇的表演藝術家劉敏、楊華、王霞、華超、周桂新、沈培藝……實際上,中國現當代舞蹈的輝煌始終釋放著人民軍隊舞蹈的能量!事實上,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盛大慶典中,張繼鋼擔當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總導演,本身也從一個視角說明了人民軍隊舞蹈的成就與力量。 可以說,禮贊著人民軍隊舞蹈史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在記敘那些“向著太陽的舞蹈”之時,更深入地揭示了人民軍隊 “向著太陽舞蹈”的動力和定力的根源,它既堅守著“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革命傳統,更正視著“打得贏,不變質”的時代課題……應當說,革命傳統的堅守和時代課題的正視也是我們當今文藝創作需要堅持和高揚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