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一所文化傳播公司的邀請,分別于深圳及廣州主持一個關于現代舞的講座。原因是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將于中國巡回演出一臺現代舞劇《天琴傳說》Orpheus and Eurydice,而這個講座的主要內容,便是以這個歐洲舞團的演出為起點,介紹中國現代舞的發展。雖然這是個關于中國現代舞的講座,但其中有關內容引發出兩個頗具爭議性的觀點,一個是關于芭蕾舞起源于哪里的問題,另一個是關于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和阿波羅的傳說,恰恰芭蕾舞和希臘神話都是我深感興趣的題目,而我的個人觀點又跟許多坊間認識很不一樣,因此在國慶假期得閑時,可以為文稍加闡述。 首先是關于芭蕾舞的起源: 國內的芭蕾教科書,甚至在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里,都標明“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可是我在日常文章和正規講座中,卻一直向朋友介紹:‘芭蕾源于法國’。有一位朋友根據教科書的資料,質疑‘芭蕾源于法國’的觀點,并在我的博客中,發來評論,要為我上一課。那位朋友說:“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芭蕾發源于意大利民間,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傳入宮廷,因為芭蕾大多在宴會中表演,被稱為‘席間芭蕾’。17世紀意大利公主凱薩琳嫁給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芭蕾舞蹈也一起帶到法國去,于是在法國宮廷形成一股潮流,風靡了整個法國。” 我不太清楚朋友說的在15世紀的宴會中表演的‘席間芭蕾’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所指的17世紀意大利公主凱薩琳是誰?我只能懷疑朋友可能混淆了一些歷史事實,而教科書和維基百科的撰寫員又不了解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芭蕾’和今日舞臺上演出的‘芭蕾’之間的區別,以致誤導了朋友,讓他們真的以為,‘芭蕾’就是起源于意大利而興盛于法國。 其實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到16世紀)意大利出現的‘芭蕾’,和17世紀法國宮廷里出現的‘芭蕾’,在內容和表現形式都很不一樣。15、16世紀意大利的‘芭蕾’,從今天的藝術形式去劃分,應該被歸類為意大利的‘民間舞’,而因為這種民間舞蹈的影響,一些意大利的富有家族也開始在家里的宴會廳Ball-room里召開舞蹈盛會,往往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起舞,舞蹈套路被規定下來后,漸而成為今天西方‘交誼舞’Ballroom Dance的濫觴。在中國,‘交誼舞’又被稱為‘國標舞’。無論是‘民間舞’或‘交誼舞’,這些舞蹈屬于集體參與的娛樂性或儀式性舞蹈,跟今天在舞臺上面向觀眾表演的‘芭蕾舞’,是兩碼子事。 在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帶有表演性質的‘芭蕾舞’,名叫《波隆納斯芭蕾》Ballet des Polonais,是在16世紀后期的1573年,由當時法國皇帝查爾斯九世Charles IX的攝政母親凱薩琳·美迪奇Catherine de’ Medici所委約創作,并在冠蓋云集的法國皇宮宴會中首演成功,成為當時歐洲文藝界的一大盛事。不過要到17世紀中的1661年,由更年輕的法國皇帝路易十四Louis XIV建立世界第一所歌劇學院Royal Academy of Opera,召集各地藝術人才群聚于巴黎,進行音樂和舞蹈藝術的研究,隨后更成立了世界第一個歌劇院和其下的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Paris Opera和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Paris Opera Ballet,屬于舞臺上表演藝術的‘芭蕾舞’,才真正出現。 無論1573年的《波隆納斯芭蕾》,還是1661年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都屬于法國出品,跟意大利沒有什么關系。唯一有關系的,是委約創作《波隆納斯芭蕾》的凱薩琳·美迪奇,她本是意大利佛羅倫斯富可敵國的商家——美迪奇家族的天之驕女,于1547年嫁給法國皇帝亨利二世Henry II,也把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帶到法國。可是凱薩琳·美迪奇委約創作《波隆納斯芭蕾》的時候,已經嫁到法國26年,是名正言順的法國皇后、皇太后和攝政王,用以委約創作芭蕾的錢,也是全部來自法國國庫,要說芭蕾藝術起源于意大利,實在牽強。 我認為教科書中有‘芭蕾源于意大利,而興盛于法國’的說法,是因為‘跳舞’這個字在歐洲不同語系的演化,而帶來的誤解。在意大利拉丁語中,‘跳躍’和‘起舞’叫做Ballo,聲音‘芭婁’。法語是從拉丁語轉化而來,所以法語中的‘跳舞’,叫做Ballet,聲音‘芭蕾’。可能撰寫教科書的人,僅憑著名字的聯想,便以為15世紀意大利的‘芭婁’Ballo,就等同17世紀法國的‘芭蕾’Ballet,因此有了‘芭蕾源于意大利,而興盛于法國’的說法。 確實在15世紀意大利有一種名為‘芭婁’Ballo的舞蹈,是在喜慶場合里,年輕人歡聚跳躍而節奏變化繁復的舞蹈。‘芭婁’在形式和內涵上可能更接近于今天街頭帶有搏斗性質的‘街舞’或派對中自娛自樂的‘迪斯科舞’,卻跟17世紀在法國舞臺上出現,經過法國宮廷藝術家們研究和發明出來的‘芭蕾’藝術很不一樣。 也有朋友認為,無論‘芭婁’還是‘芭蕾’,總是以身體作為工具的舞蹈。15世紀意大利的‘芭婁’出現在前,17世紀法國的‘芭蕾’出現在后,而意大利和法國的文化互相交流頗多,法國的‘芭蕾’肯定受過意大利的‘芭婁’影響,所以‘芭蕾源于意大利’的說法,也可成立。 可是如果不管形式的不同,只是因為舞蹈的名字相近并曾經有過文化方面的影響,便可以算是‘起源’的話,那‘芭蕾’的起源便應該上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臘,而不止是15世紀的意大利了。古希臘的文化強調人體美,把優雅而健康的身體動作奉為至高藝術典范,在各類文獻中描繪了大量不同形式的舞蹈,包括民間娛樂的舞蹈、戰爭鼓勵士氣的舞蹈、祭祀祈福的舞蹈和表演故事情節的劇場舞蹈。希臘語文中的‘跳動’和‘起舞’是Ballizo,音譯過來便是‘芭利奏’,其后發展為拉丁語中的‘芭婁’Ballo,最后才成為法語中的‘芭蕾’Ballet。 此外,我們檢視今天希臘仍然流通的傳統舞蹈中,還有一種在希臘島嶼上經常舉行的民間舞蹈,名為‘巴婁斯’Ballos,據說便是意大利‘芭婁’Ballo的原型。更重要的一點是:15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復興的目標正是古希臘的文化藝術。所以,如果真的要追尋‘芭蕾’的源頭,那便不能停留在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芭婁’,而應該直接對上古希臘的‘芭利奏’或今天希臘的‘芭婁斯’舞蹈了。 或許我們以中國的京劇為例,可以更清晰說明問題。我們都知道京劇作為一個劇種,是基礎于安徽的徽劇,并融合漢劇、秦腔、昆曲、梆子等地方戲曲的藝術優點而成,它出現的地點是北京,所以叫做京劇。我們可以說:京劇曾受安徽的徽劇影響,或京劇源于徽劇,卻不能說‘京劇起源于安徽,而興盛于北京’,因為京劇作為一種有別于徽劇的戲曲品種,它出現的起點就在北京,而不是安徽。 同樣理由,我們如果能夠證明法國的‘芭蕾’確實曾受過意大利的‘芭婁’的影響,那我們可以說:‘芭蕾’曾受意大利的‘芭婁’影響,或‘芭蕾’源于‘芭婁’,卻不能說‘芭蕾源于意大利,而興盛于法國’。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