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隨團來滬的28位舞者,將集中呈現五部風格不一的作品。 “當代芭蕾舞壇,如果NDT說自己排第二,沒有舞團敢說自己排第一。”舞蹈家黃豆豆是荷蘭舞蹈劇場(簡稱“NDT”)的超級粉,他曾如此形容自己眼里的NDT。這樣的藝術地位,和NDT前藝術總監依利·基利安脫不開關聯。1975年,年僅28歲的基利安出任NDT藝術總監,兩年后即憑一部《小交響曲》將舞團推上世界舞壇。同年,他開創了NDT2團,獨創了依年齡劃分舞團的全新模式,憑大刀闊斧的改革將舞團推上“當代芭蕾之巔”。以至后來,舞蹈界將1977年當作當代芭蕾起始的時間坐標,基利安也因此成為舞蹈史上“豐碑式”人物。 同時,基利安注重培養年輕編舞,英國舞者保羅·萊福德便是在他的鼓勵下成為編舞大將,并于2011年出任舞團藝術總監。11月14日至15日,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項目,萊福德將率NDT1團首度來滬,于上海大劇院上演五部作品。離開演尚有三周時間,兩場演出連加座在內逾3000張票已全部售罄。 當代芭蕾的“分界線” 要了解NDT以及當代芭蕾的發展,基利安是繞不過去的人物。現年67歲的依利·基利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幼時受古典芭蕾、民族舞蹈和現代舞訓練,20歲前往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習舞,后加入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在與約翰·克蘭科共事的日子里迅速成長。1973年,基利安受NDT之邀創作芭蕾,為其日后在NDT工作二十余年埋下了伏筆。 NDT在世界當代芭蕾舞界的標桿地位從1975年開始。這一年,基利安出任NDT聯席藝術總監,而他獨立執掌NDT的1977年,則被業界公認為“當代芭蕾”的起始時間(現代芭蕾發展時間為1909至1977年,當代芭蕾發展時間為1977年至今)。基利安先后為舞團創作了《交響曲》、《六支舞》、《小死亡》等百余部作品,這些舞蹈從不重復,常使人耳目一新。 基利安開拓了舞者不論老少都能跳舞的觀念,并為之創建了一種全新的舞團結構——將NDT劃分為三個團,每個團由三個年齡段的舞者組成:1團是主體,集中了最風華正茂的舞者;2團由年輕實習舞團轉型而來,為舞者成熟后進入1團提供過渡;3團為資深舞者施展才華提供了表演空間,借舞者的歷練表現人生的深刻。1999年,基利安以駐團編導和藝術顧問的身份退居NDT二線,這一年也被認為是當代芭蕾的第一階段的終結。 編舞界的“夫妻檔” 出身英國、現年48歲的保羅·萊福德在2011年出任NDT新藝術總監。和基利安一樣,他早年在英國皇家芭蕾學院受訓,1985年被基利安發掘入NDT2團,后入1團成為駐團編舞家。“基利安是天才,能在他身邊得到幫助,能與他產生差異和爭論,都讓人獲益良多。我們倆很像,但是,我們后來走出了各自的道路。”萊福德說。 1989年,萊福德與里昂為NDT2團編了首支芭蕾,后漸為舞團編舞40余支,以“夫妻檔”編舞家的身份打出名號。與“導師”基利安不謀而合的是,萊福德在編舞上是常憑直覺編舞之人。在萊福德看來,作品編完便意味著命運的完結,缺點也可以是一種美,“所以我并不追求創作完美的作品,這也正是創作之所以奇妙的部分原因。” 五部NDT新作 基利安在任時常邀請世界各地的編舞家來團編舞,此次隨團來滬的28位舞者,便將集中呈現五部風格不一的作品。 萊福德和里昂合作編舞至今25年。即將上演的《輕輕地,我走了》創作于1994年,靈感源自20世紀英國流行樂壇傳奇藝人麥特·蒙洛的同名歌曲,作品由箱子里的雙人舞開始,男舞者代表觸感,女舞者代表第六感以及人的神秘,借空間、燈光和箱子戲劇化地呈現戀愛關系中的局限、交融與分離。《動·靜》則是二人今年1月世界首演的新作。伴隨著當代作曲家馬克斯·李希特用弦樂線條營造的憂郁意境,7位舞者用肢體展現離別、轉變的過程,女主角由這對編舞家的愛女擔當。 跟隨NDT十多年的法國舞者兼編舞麥迪·沃勒斯基將帶來《房間》。作品緣起于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在春天獻祭儀式上的思索,塔伯特量身定作了音樂,沃勒斯基則編排出一套儀式感強烈、近乎異教式狂熱的動作,展現急速發展的當今世界。 NDT簽約編舞克里斯朵·派特編排的《一個人的回聲》,靈感源自詩人馬克·斯特朗德的《冬日詩行》,舞臺深處雪花飛落,焦點由一個延展為一群,充盈著力量和動感;德國編舞馬可·戈克一直擅長黯黑、隱喻、神秘、荒誕等主題,亦善于制造驚喜讓觀眾嘖嘖稱奇,今年1月世界首演的《你好,地球》,是其為NDT編排的首部作品。 目前,NDT擁有逾600部舞蹈劇目。對舞團發展和風格把握,萊福德顯然有著明確的標準,“編導要傳達的主題非常明確,即這就是我、我的審美、我的語言。”他邀請編舞家合作也有兩個要求——他要有讓觀眾在大幕拉開的那一刻便為舞臺氛圍、情感和特質一震的能力,其次,他必須是國際舞蹈界的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