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120周年,由遼寧歌舞團精心打造的舞劇《梅蘭芳》。該劇首次以綜合性舞蹈語匯呈現出大師的藝術人生,著重展現梅蘭芳先生藝術創新精神與愛國情懷。藝術水準之高、戲劇意境之妙,備受各界好評。 《梅蘭芳》劇本前前后后歷經七稿,成稿后得到了梅家后人的認可和大力支持,梅葆玖先生也欣然同意擔任本劇藝術顧問。舞劇《梅蘭芳》的編導是2011年央視春晚舞蹈總監楊威,他介紹,這部舞劇的特色就是沒有去刻意地說故事。把梅蘭芳搬上舞臺,對于遼寧歌舞團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嘗試。 從舞蹈到京劇的跨界創作 舞劇《梅蘭芳》由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擔任藝術總監,遼寧歌舞團團長羅怡春擔任編劇,2011年央視春晚舞蹈總監楊威擔任導演,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董華興領銜飾演梅蘭芳。該劇以梅蘭芳的藝術經歷為藍本,展現他如何塑造京劇角色,如何進行藝術創新,除主人公梅蘭芳外還設有生、旦、凈、丑、幻等五個主要角色。劇中,梅蘭芳頂住壓力改革舊有藝術表現形式,怒視日寇屠刀從容不迫,體現出梅蘭芳的愛國情懷。在人生的歷練中,梅蘭芳終于尋找到藝術的真諦。劇本前后歷經了七稿改編,成稿后得到了梅家后人的認可和大力支持。 以舞劇展現梅蘭芳的藝術創新,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此,編劇羅怡春表示:“以舞劇展現京劇表演藝術家的人生的確很難,創作的難點恰恰給了我們更大的創作空間。從看似不可能的命題中,我們找到了一些邏輯關系,中國古典舞的韻律與韻味正來自于中國戲曲舞蹈。這部舞劇以形寫神,以點帶面,并未將梅蘭芳的生平事無巨細地搬上舞臺,而是尋找適合舞劇的角度加以演繹。《梅蘭芳》這部舞劇并未以舞蹈演京劇,而是以舞蹈之形,寫京劇之神,是首次用舞蹈去塑造一個京劇藝術大師。從舞蹈到京劇的跨界創作,對我們來說是巨大挑戰,同時,我們也收獲了不少經驗。” 梅葆玖擔任藝術總監 曾是一名京劇演員的羅怡春對京劇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傳奇故事曾被電影導演陳凱歌搬上銀幕,芭蕾、話劇等其他藝術形式也曾展現過梅蘭芳的藝術人生。但羅怡春認為,仍然沒有一部藝術作品,完全從梅蘭芳藝術創新的視角去解讀這位京劇大師。 羅怡春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并沒有選取任何有關梅蘭芳的“傳奇”作噱頭,而是從梅蘭芳如何進行京劇藝術創作的角度展開寫作。同時,羅怡春在寫作過程中還兼顧到舞劇的特點,劇本經過反復修改,以適應舞劇排演。劇本創作完成后,羅怡春專程進京拜訪梅蘭芳之子、京劇名家梅葆玖,研討劇本,并聘請他擔任舞劇《梅蘭芳》藝術總監。羅怡春說:“舞劇《梅蘭芳》取得的成功離不開梅葆玖先生的大力支持。” 寫意風格刻畫京劇大師 舞劇《梅蘭芳》以高度的寫意性刻畫一代京劇大師,這與京劇本身的寫意性完全契合。導演楊威稱,舞劇整體風格唯美、靈動、浪漫、詩意,同時不失歷史厚重感,既遵循舞劇的創作原則,又觀照京劇藝術的審美傳統。楊威認為,任何一種程式化的舞蹈語匯,都無法支撐起一部舞劇創作,該劇的舞蹈風格融合古典舞、民族舞與現代舞多種舞蹈語匯,以優美而寫意的舞姿展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舞劇《梅蘭芳》風格不僅體現在舞蹈方面,還體現在舞美、燈光、服飾設計等方方面面。舞臺美術簡潔靈動,京劇舞臺上常見的一桌兩椅經過簡化設計后,成為舞劇《梅蘭芳》貫穿始終的舞臺道具。 該劇的視覺效果美輪美奐,具有電影般質感,舞臺光影雕刻出雕塑般的人物造型。羅怡春表示,舞劇的價值不在于華麗的舞臺包裝及精美的舞蹈服飾等外在元素,而在于作品是否包含了創作者對人性的透視、對藝術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