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嶺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廣東音樂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在開放性、現世性的基礎上形成了清新飄逸、委婉明快而又不失鏗鏘激昂的風格特色。其 中,不僅有像《雨打芭蕉》《陌頭柳色》《平湖秋月》等將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相互融合,長于詩情入畫的作品,也有像《賽龍奪錦》《華胄英雄》《旱天雷》等剛 勁有力、昂揚向上,寄托著創作者深厚現實關懷和人生體驗的作品。沙灣古鎮是廣東音樂的搖籃和發源地,這里走出去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與年、何少 霞,更是廣東音樂的杰出代表。日前,由廣東歌舞劇院打造的舞劇《沙灣往事》亮相廣州大劇院,該劇以“何氏三杰”和廣東諸多音樂人為創作原型,用藝術化的創 新手法展示了廣東音樂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展現了廣東音樂氣節高尚、催人奮進的藝術魅力,謳歌了廣東音樂人的民族氣節、家國情懷和理 想信念。獨具一格的舞蹈編排、地域鮮明的舞臺營造、情境交融的音樂設計是該劇給記者留下的最深印象。 全劇圍繞經典名曲《賽龍奪錦》薪火相傳的內容主線,用當代舞蹈藝術元素演繹傳奇故事的發展,并用設計巧妙、優美生動的舞段詮釋經典音樂的深刻內 涵,傳遞出廣東音樂人的大愛、大情、大義。劇作擺脫了以往舞劇簡單化地為人物立傳、理念化地闡釋思想主題的創作模式,力求探索舞劇敘事方式的創新,注重在 舞蹈中把人物的命運、情感的抉擇同時代的風云變幻、音樂創作的艱辛歷程、嶺南地域化的民俗民情結合在一起,使整場演出始終浸染在濃郁的人文關懷與詩畫意境 中。劇中不同的情節進程里,編導精心設計了雙人、三人、多人等表現人物之間情感相依、精神相投、內心世界涌動的舞蹈,尤其是何柳年、許春伶的幾段雙人舞和 劇終的龍舟舞,前者以較高的技巧性、觀賞性細膩化地呈現了兩人之間的情感歷程,后者則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展現了國家危難之際中國人的不屈精神和堅強意志,催 人奮進。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克服了以往舞劇創作重抒情輕敘事的弊病,一方面將舞蹈表現建立在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活的人物性格之上,另一方面,強化了敘 事與視覺審美的結合,用優美的視覺畫面講述唯美而悲壯、清新而濃烈的故事。 該劇的舞美在空間創造和地域化開掘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首先,劇作把電影鏡頭的剪輯方式運用到了舞臺空間的轉換上,充分依靠不同場景、畫面之間 的疊加、轉換,營造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藝術效果,使得整個舞臺表現充滿了敘事張力。其次,地域元素的加入由“重景”變為“重境”,以寫意化的方式表達了 嶺南文化開放、進取、兼容的特色。舞臺的主體由4塊巨大的可以旋轉或平行移動的隔扇門組成,隔扇門上的花紋雕飾別致、典雅,在流暢、自由的變換組合中,它 們一會兒構成何家大院的建筑格局,一會兒組成何家的廳堂、何柳年與潘紅英的洞房,一會兒又變成了日寇控制下的街道、監獄。開放的空間與演員表演的自然融 合,既烘托了人拼搏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也提升了該劇地域化表現的藝術境界。此外,該劇舞美繪景上運用的富有廣東特色的沙灣灰塑、磚雕等元素,道具 和舞段上運用的各種樂器、英歌棒、舞獅、賽龍舟等元素,都是嶺南文化中最民間的東西,創作者以最親民、最現代的手法將其重新包裝,讓這些地域元素在波瀾起 伏的故事情節、優美激昂的旋律間具有了審美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音樂設計上,除了以經典曲目《賽龍奪錦》的創作和演奏貫穿始終外,該劇還創新性地加入了《雨 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嶺南特色音樂。比如《雨打芭蕉》的女子群舞,以傘為道具,曼妙輕盈的舞步間,把初夏時節,聽到雨打芭蕉淅瀝之聲的人們的 欣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富南國情調。 該劇由唐棟編劇,周莉亞、韓真總編導,杜鳴作曲,黎星、李艷超、孫然、王閔瑞等主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