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恨,罪與罰,迷戀與迷失,嫉妒與虛榮,寬恕與懺悔,覺知與釋然……這些人類的共性,怎樣通過孔雀的優美舞姿展現給觀眾,怎樣讓它們歷經波折,找到美的回歸?享譽國內外的“孔雀”公主楊麗萍攜大型舞劇《孔雀》登陸珠海。演出前,享譽國內外的“孔雀”公主楊麗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在深入剖析大型舞劇《孔雀》深刻內涵的同時,把一個藝術家半生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美的詮釋,展現給讀者。 看似一個古老的寓言,但它卻直指現代人矛盾脆弱的內心。楊麗萍告訴記者,用孔雀這種載體表演舞劇、并展現人類的共性,她認為是表演舞劇的最好表達方式。《孔雀》不僅限于簡單的善惡褒貶,而著力于人性復雜的戲劇張力。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這部舞劇中,楊麗萍不只表現了美,還表現了美的掙扎,美的糾結,美的磨難,美的歷險,最終歷經波折,才是美的回歸,奉獻和愛讓劇中人在四季輪回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生命和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楊麗萍用舞臺形式演繹人類共同的情懷,實際上就是向觀眾傳遞著藝術家個人成長過程中對藝術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楊麗萍早在1979年就跳過舞劇《孔雀公主》,孔雀早已成為她的舞臺化身。她說,當年的《孔雀公主》更多的是在演繹古老神話,而如今的《孔雀》則更像一個現代人的寓言。對她來說,不同年齡階段演繹的孔雀,都有不同的內涵,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如果說以前的《雀之靈》,以及在當年春晚轟動一時的《雀之戀》,只是作為單個舞蹈作品展示了極致的美,那么此次在珠海上演的《孔雀》,作為敘事完整的舞劇所表達的,則是生命的哲學。如果說《云南印象》和《云南的響聲》是自己上一個創作階段著力于民族文化挖掘和傳承的力作,那么《孔雀》則走出了地域和民族,直抵人類共通的靈魂家園。 對于當今舞蹈界的后起之秀,楊麗萍認為,在自己的團隊中,她欣喜地看到很多像小彩旗這樣的來自鄉村的舞蹈者,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及作品。特別是正在飾演《云南印象》以及《孔雀》的小彩旗,她用自己的才藝,塑造了讓觀眾識別她的符號。而很多外界的舞者,從舞蹈的層面看,他們本身條件特別好,但是遺憾的是,幾乎沒有看到他們自己的作品。比如,參加一些比賽小有名氣后,有的舞者就會在短時間內學習一些新的舞蹈,參演一些新的舞劇,但是很快這些舞蹈、舞劇就不見了,又有新的舞劇替代。楊麗萍說,作為一名舞者,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演繹自己的作品,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舞者。 楊麗萍稱自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一直以來,她都特別敬佩并愿意傳承祖宗文化的精粹,比如,對《云南印象》的演繹,就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同時,她又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她喜歡在傳承中創新。《孔雀》這部舞劇就是大膽顛覆了傳統寓言的刻板符號化形象,賦予不同角色同樣的美的光彩,借助孔雀這一形象,讓人們透過它美的外表去揭示人類靈魂的糾結和掙扎,最終回歸美的本質。 采訪結束后,楊麗萍欣然留字問候本報讀者朋友。她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來珠海演出,并能夠把《云南印象》帶到珠海。 (記者郭秀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