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薩格勒布11月30日電 (記者 薛群) (米紹·利沙寧 攝) 克羅地亞國家民間舞蹈團――拉多(LADO)成立65周年慶祝活動30日達到高潮。國家劇院門前人頭攢動,拉多專場演出一票難求。 一個月來,拉多在克羅地亞全國多個城市舉辦專場演出,總統、外長、各界人士紛紛觀看,表達對拉多在收集、保護、展示和傳承日漸消失的民間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支持。 拉多成立于1949年,其名稱來自古斯拉夫語LADO,意為美好、友善。在古代克西北部地區,拉多一詞常以韻律的形式出現在節慶的歌詞和詩歌中。 拉多劇團團長達博(Kreimir Dabo)向記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民間歌舞已退出日常生活,逐漸被冷落,被遺忘。拉多承擔起收集、保護的使命,以期使那些珍貴的民間文化不會消失。 經過65年的努力,拉多劇團已經收集、整理了200多種民間舞蹈,2000首民歌,涵蓋克各個地區的風俗。在這些歌舞中,婚禮、豐收、友誼、愛情,以及四節變遷是最主要的主題。 一段男女對唱對舞的表演來自海島蘇薩克,表現的是男子出海打漁,婦女們贊美他們的勇敢、勤勞,并祈禱他們平安歸來。另一歌舞則將東部平原豐收的場景再現。男人們在前收割,婦女們緊隨拾穗。舞姿和歌聲傳遞著辛勞和快樂…… 達博說,這就是拉多的特點,它把散落在民間的藝術收集起來,并在舞臺上展示。因此拉多被大家稱為“舞蹈博物館”。 拉多劇團市場經理杜魯比納認為,要說“舞蹈博物館”,劇團收集的眾多演出服也是“館藏珍品”。這些服裝是65年來,他們一件件收集的。“百分之百真品,都是當地婦女一針一線手工縫制的”,他說。 他指著一件胸前繡滿花的演出服對記者說,就這些飾品,就要花4個月的時間,更何況做成衣服。而拉多劇團收集的這樣的原版演出服有1200件之多。而其中還有一些還飾有黃金、白銀、珍珠、寶石和古代錢幣。 杜魯比納說,每當他們出國演出時,最讓他頭疼的是保險費,“怎么能估出它們的價格呢,有的戲服已經有百年歷史,有的現在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禱告,千萬不要發生意外。” 現在拉多有37個舞蹈演員和15個樂手。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個個多才多藝。舞蹈演員通常會跳10多種舞蹈,并還要邊舞邊唱。15個樂手會彈奏50種樂器,其中大部分是民間樂器。卡恩斯奇是樂團的頭,他會演奏12種樂器,通常一場演出先后要演奏5-6種不同樂器,對此他樂此不疲,“我認為,我在拉多干的是世界上最美的活,”他說。舞蹈演員佩媞卡在拉多的舞臺上一跳就是34年。她說,“拉多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由于拉多來自民間,來自生活,因而不僅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也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它已經成為克羅地亞人民的文化使者。65年來,拉多曾到世界50多個國家演出,演出場次達5000多場。上海世博會期間,它受邀到上海演出,并得到上海世博會頒發的表演獎。說到這些達博顯得特別高興,他說,“我們把這榮譽當做對我們的最高贊譽。”他說,劇團還到過北京、香港演出,每到一處都收到熱情歡迎。 在國家劇院演出現場,一位來自日本的觀眾對記者說,“演出很精彩。它反映了生活中的婚喪喜嫁,人們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所以能受到這么熱烈的歡迎。” 當晚的演出,演員們謝幕了5、6次,熱情的觀眾起立為他們長時間的鼓掌。 不過,達博也表示,拉多現在也面臨挑戰:演員年齡偏大,后續乏人;年輕觀眾偏少,市場待開發。 他表示,他們正在考慮與其他藝術團體合作,培養更多的新人,同時拓展新的表現形式,比如嘗試電子拉多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民間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根,不應該被現代化,都市化所淹沒或淘汰。我相信通過改革、創新,拉多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達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