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的流行語——講好中國故事。 講中國故事,一直是眾生黎民百姓口口相傳及歷代文人墨客終生追尋的使命。在13億中國人前行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讓每一部文 藝作品都是一次真誠有效的表達,讓每一個故事都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史詩中的一頁,讓每一個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樂章中的一個明亮的音符,這 是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中華民族無論經歷過多少滄桑,都將永遠青山不老綠水長流。這是我的感慨,也是一個故事的主題,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舞劇《沙 灣往事》。 《沙灣往事》劇名婉約,但氣勢如虹,坐在劇場里時而如沐春風,時而大雨滂沱,時而浪過飛舟,時而花開有聲。《沙灣往事》說的是往事,但是每一個 觀劇的人都會置身其中,與劇中人同呼吸共命運,同悲歡共離合;聽雨打芭蕉心靜如水,看山河涂炭心急如焚,同胞罹難我們的心在流血,沙灣在反抗,我們好像也 奔騰在那個洪流之中,這種跨越時空的民族傳承,這種不分古今的家國情懷,就是《沙灣往事》的偉大現實意義。在這一點上,《沙灣往事》在筑起了一個思想高原 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思想的高峰。看這段往事,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三元里、三家巷、虎門銷煙,想起了林則徐、關天培。我們仿佛打開了一部巨大的史書,我們 讀嶺南歷史,看那里的勞作,看那里的人們世代生息,看那里的人民血性的反抗,聽那里的人們為祖國音樂寶庫增添的獨樹一幟的嶺南音樂。 《沙灣往事》是近年來原創民族舞劇的可貴收獲,我的理由是:劇作成功,該劇的編劇唐棟是軍隊創作成果豐碩的劇作家。《沙灣往事》是劇,有劇情, 劇情峰回路轉,大開大合;有人物,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有中心事件,《賽龍奪錦》音樂稿的創作一以貫之,事件起伏跌宕,環環相扣。《沙灣往事》又是舞 劇,用舞段講述故事,用肢體塑造人物。獨舞彰顯個人技巧之超群,雙人舞表現了男女演員配合之到位,群舞氣勢磅礴排山倒海。令人叫絕的是,二幕中從獨舞開始 過渡到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最后隨著劇情發展到五把椅子的五人舞,不重復、不拖沓,緊扣劇情,緊扣人物,把劇中人物間的情感糾結、內心矛盾,表現得淋 漓盡致。《沙灣往事》的舞臺美術也是令人稱道的,這是一個舞劇的舞美設計,設計出了年代,設計出了地域。那四幅屏風隨著劇情變化,那高墻那深巷那鼓那高 胡,無論是道具還是布景燈光都有助于表演,有助于劇情的發展,有助于矛盾沖突的爆發,更有助于戲劇高潮的形成。特別是日軍占領廣州一場,當日軍在高墻深巷 中穿行的時候,我們一下想到了日本帝國主義這頭野牛,已經陷入了中華民族布下的火陣,他們決不會逃脫被燒死的命運。 《沙灣往事》的收獲是全面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創作的成功。舞劇音樂的民族特色、嶺南風格,音樂家杜鳴都把它發揮到了極致,讓我們感到這個 音樂即是杜鳴的,又是中國的,特別是嶺南的。當那一組幾代嶺南音樂家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何柳堂的《賽龍奪錦》《雨打芭蕉》;何與年的《將軍試馬》《晚霞 織錦》;何少霞的《陌頭柳色》《白頭吟》;呂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何大傻的《孔雀開屏》《戲水鴛鴦》;劉天一的《魚游春水》《放煙花》;嚴老烈 的《旱天雷》《倒垂簾》;易劍泉的《鳥投林》《一枝梅》;譚沛鋆的《柳浪聞鶯》《走馬燈》;尹自重的《華胄英雄》《勝利》;陳德巨的《春郊試馬》《漢宮春 曉》……我明白了,《沙灣往事》是在向嶺南那些同侵略者英勇抗爭的人們致敬,是在向嶺南的音樂人對民族音樂作出的巨大貢獻致敬。也就在那一剎那,我想到了 以熊健為首的創作團隊策劃此劇的良苦用心,想到了今天的藝術家們對先賢的敬畏之心,由衷地向《沙灣往事》的所有參與者致敬。 《沙灣往事》的收獲,也是總編導周莉亞、韓真的成功,這兩個青年藝術家,我們曾在多個國家級的大型活動中合作過,那時候我們通稱他們為“小編 導”,現在他們已經站在了文藝隊列的第一排,他們趕上了好時代,這是他們的幸事,也是我們文藝事業的幸事。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們會在好時代里創造好時代的 作品,他們將以主力軍的姿態講述曾經的滄桑歲月,講述中國不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