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50多年的發展主要階段 1、20世紀50—60年代 “初創期” ◆主要是對中國戲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煉、整理,借用“戲曲動作”、“戲曲身段組合”、“戲曲行當表演片段”。 ◆創編以戲曲題材、文學、歷史題材和動作特點的表演作品。 ◆創建形成培養職業舞蹈者的教學訓練課程與教材,主要依靠提煉中國戲曲、武術的動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鑒芭蕾舞的訓練程序與方法。 ◆依靠舞蹈教育,培養新中國第一代專業舞蹈藝術家,教育家。 2、20世紀70年代 “停滯期”歷時10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 3、20世紀80年代 “發展期” 中國社會經歷了十年政治封閉和文化動蕩之后,80年進入政治開放,社會變革,文化復興的新時代。中國古典舞面臨再次建設和選擇的機遇。針對十年政治動亂,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對民族文化藝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喚醒了民族主體的強烈意識,確立并完善中國古典舞獨立價值與功能的責任。由于社會體制的開放,思想的自由,激發起全國舞蹈的大發展。 中國古典舞的建設以北京舞蹈學院提升為本科大學建制的契機,通過新的教育觀念和措施推動中國古典舞的教育教學創新,對如何振興古典舞,把關注點置于民族性的弘揚,民族主體審美的確立,關注被忽視和擱置的人體語言的探索與運用上。發展的重點:在北京舞蹈學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滿城教授創建了《身韻》課,使中國古典舞擺脫了戲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動作審美特性和風格,身體訓練功能,以致影響和帶動教學體系與創作的發展。在“身韻”動作審美統領下,出現了“古典文化精神復興”的作品。● 在全國出現大批“古代樂舞復興”的創作●以文學推動的“歷史復興”的舞劇題材80年代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在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的教育教學中得到振興,在全國藝術院團的舞臺創作上得以繁榮,呈現出迅速、活躍、開放、繁榮的發展態勢,使之得到社會的認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再發展期”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中國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這種開放帶來國際間頻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競爭,面臨探尋傳統的母體文化與激活現代化發展活力的異體文化,在相互交融與促進中,如何建設新文化,如何堅守和弘揚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為核心問題。中國古典舞面臨自身文化與學術建設的新要求,再一次需要繼續深入探索“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主題。中國古典舞要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燦爛、豐厚的舞蹈文化,在學術探索和實踐上必然要出現不同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對歷史的多角度解讀和重建,形成了身韻學派、漢唐舞派和敦煌舞派共同發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