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出看到慘烈處讓人驚心動魄、看到悲愴處讓人淚水滿面的舞劇。當大幕合上,“1937年12月13日”字幕定格住這個發生南京大屠殺歷史慘劇的時間,2014年12月13日的紀念南京大屠殺首個國家公祭日拉響的警報仿佛依然在耳邊長鳴。這就是由無錫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劇《金陵十三釵》(編導門文元、劉仲寶)給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 舞劇改編自嚴歌苓長篇小說《金陵十三釵》。相較于人們耳熟能詳又飽受詬病的同名改編電影,舞劇的改編是出色而成功的。舞劇劇情結構完整、人物形象突出、主題思想深刻、情感豐富飽滿。在電影為“十三釵”赴會日軍慶典戛然而止之處,舞劇對“十三釵”的命運展開了正面描寫:她們以柔弱之軀向日軍拼命一搏,她們以釵(簪)為器向日軍作最后的抗爭,她們舍命救出女學生齊赴魔窟不是去任人蹂躪和宰割,而是有一個“中國人”的信念在支撐,是慷慨赴死。舞劇的這種書寫,極大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質,使全劇脫去“俗”氣,讓一群煙花女子蛻變為具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 “十三釵”的精神蛻變并非簡單的“突轉”或意外偶然。在前三場中,舞劇精心塑造了中國軍人戴強的形象。他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炸毀日軍坦克,負重傷被玉墨救至教堂,以滿腔民族仇恨喚醒所有避難的“金釵”和女學生要做威武不能屈的“中國人”。當日軍搜索教堂欲殘殺平民時,他挺身而出孤身戰敵并與敵人同歸于盡。這個偉岸的民族英雄和他的精神氣概,讓“金釵”們的靈魂得到洗禮。女學生們對“金釵”的態度也在共同的命運環境中,由隔膜到關愛。當女學生們獻出救命的糧食給“金釵”時,這兩組人群的情感水乳交融起來。舞劇設計了戰士與玉墨雙人舞、女學生與阿顧之舞、“金釵”與女學生對舞、戰士與百姓之舞等等,細致地描摹了這幾組人物的情感、情緒、情懷。情感變化、情緒深化、情懷升華都在身體化的舞蹈形象中一一展示和揭示出來。 這是一出慘烈的悲劇。這也是我們民族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慘劇的一個縮影。這出舞蹈的悲劇之處在于把一群剛剛獲得精神洗禮和靈魂凈化的煙塵女子的毀滅呈現給觀眾。這種美的毀滅所產生的悲劇意識,讓觀眾對屠殺我人民的敵人的憤慨再次激發出來,也讓觀眾對蘊藏在形形色色人物中的不屈的民族精神肅然起敬。歷史是我們把握現在、走向未來的教科書。千百年來,我們這個民族歷經磨難。在面對民族的災難和屈辱時,無數有良知和血性的賢哲都無情地批判過“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民族丑陋。舞劇《金陵十三釵》取材于這樣一個同樣發生在“金陵”“秦淮”“古都”“國都”的事件,同樣一群“商女”面對著“亡國”和外敵欺凌,但這一群女子改寫了歷史和她們自己的命運。她們的大義凜然,她們以成人救少女(學生)的犧牲精神,她們以釵(簪)對刀槍的反抗,都象征著古老中國在毀滅中的鳳凰涅槃浴火新生,象征著中華民族在大敵當前的精神不死和不可戰勝。舞劇《金陵十三釵》賦予“釵”以一種雙關和象征,也使這部作品自身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舞劇《金陵十三釵》刻意強調了貫穿全劇的音樂《無錫景》,這首曾經廣泛傳唱、家喻戶曉的民間小曲,渲染了無錫乃至江南女子的溫柔甜美和她們被屠殺的慘烈,但其中又分明流露出一種至柔至剛的民族性格,與全劇具有強烈視覺造型力量的日軍舞、日軍軍官與藝伎舞、日軍軍刀舞形成鮮明的美丑、正邪對比。全劇虛實結合的大銀幕影像、布景與全劇感人至深的舞蹈形象、舞劇意象形成既高度互補又統一協調的舞臺藝術效果,也是令人稱道的一種藝術創新。如果在最后能補充一段“十三釵”們抱定赴死信念的“釵(簪)”舞,在與敵抗戰時阿顧不是被發現男扮女裝而是主動帶領眾“釵”搏斗,效果應該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