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文化藝術全面繁榮的時期,文學、詩歌、音樂、舞蹈、關術等藝術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唐詩與樂舞更是中國詩歌與中國舞蹈發展的高峰。本文通過對唐代樂舞詩中一些描寫舞蹈的名篇佳作的分析,一探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風格特征,從而進一步了解唐代表演性舞蹈在唐代樂舞中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關鍵詞:樂舞詩;表演性舞蹈;剛柔并濟;長袖束腰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4-74-2 唐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個空前繁榮強盛的時代。國家的統一,政權的鞏固,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強大,蔚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各種藝術門類的齊頭并進,匯成了絢麗多姿的藝術百花園,唐詩與唐舞更是中國詩歌與中國舞蹈發展的高峰。詩詞從不同的角度記載和描繪了當時的舞蹈藝術形象,藝術地再現舞蹈的動態美,將舞蹈形象轉化為詩的美學形象。讓舞蹈這一古老的藝術,在唐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它以欣欣向榮、豐富多彩、健康明朗的嶄新姿態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在中國舞蹈史上寫下了極其輝煌的篇章。 一、剛柔并濟的舞蹈動作特征 唐代表演性舞蹈受到雅樂中“文舞”和“武舞”的啟發,在自身風格的把握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它以“陰柔”和“陽剛”來劃分舞蹈類型。凡勁健矯捷、灑脫明朗、快速有力的統稱“健舞”;凡婉曲柔媚、溫馨雅致、曼妙舒緩的被歸入“軟舞”。在唐代樂舞詩句中,詩人們在字里行間將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風格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 《柘枝舞》是唐代健舞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舞姿豐富,變化多,節奏明快,有優雅的,也有剛健的。手臂的姿態有振臂、振袖拋拂、舉袂、翹袖等等;腳步有進退、踏節、騰躍等等。結合跪、閃、再拜、側身、回旋、偃臥等姿態,交錯變化,令人眼花繚亂。這個舞蹈的最大特點,是舞者以腰身纖細柔軟見長,很多詩里都稱贊這一點:“垂帶復纖腰”,“花鈿羅衫聳細腰”等。軟舞中的《綠腰舞》是根據唐大曲編創而成的,對《綠腰舞》描寫比較具體形象的,是李群玉的《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二首》:“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唯恐捉不住,飛去逐驚鴻。”詩詞中可見舞者身著長袖舞衣,舞姿輕盈柔婉,富于變化。既表現了表演性舞蹈動作的輕重緩急,又充分地展示了舞蹈的搖曳多姿和頓挫之美。 二、輕羅曼舞的舞蹈服飾特征 唐代樂舞詩在提及舞蹈動態的同時,舞者的服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句中常常指出舞者的服飾輕盈雅致、以長袖束腰為基本特色。如《白舞》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舞服輕盈高雅。古《白詞》中專門寫到舞服:“質如輕云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袍以光軀巾拂塵。”色白質輕的舞袍與舞巾相映生輝,造成一種空靈飄逸的意境,《白舞》也因此而得名。此舞為展現白舞服明麗輕柔的魅力,充分調動了袖的舞蹈功能,所以凡觀賞《白舞》,很少不注意舞袖的動作,李白《白詞》中便有“長袖拂面為君起”“揚眉轉袖若雪飛”的描寫。 三、開放包容的舞蹈思想特征 唐代舞蹈的空前繁榮和廣泛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給唐代樂舞詩帶來了百花盛開的春天,表演性舞蹈在舞蹈思想上和唐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也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唐代表演性舞蹈多取材于與統治階級有關的歷史事件和日常生活,多表現帝王的開國功業和永居高位的皇權思想。如白居易、元稹的《胡旋女》詩,雖然極生動真切地寫出了《胡旋舞》美麗的舞姿及服飾等,但詩的主題思想對《胡旋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認為《胡旋舞》“惑君、誤國”,造成了“安史之亂”和唐王朝的衰落。 盛唐舞蹈的另一特征,是由崇尚功利轉向注重娛樂性。玄宗對法曲、促使俗舞的喜愛和倡導,俗舞、法曲的專門機構教坊與梨園的建立,促進了舞蹈藝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使舞蹈獲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唐代舞蹈的自身風格也由此形成。一方面,此前的一些表演性舞蹈,如《胡旋》《胡騰》《劍器》《柘枝》等,到這時更加流行,而且走出宮廷,流傳民間。另一方面,還創制了一批新的舞蹈形成,形成了多種舞蹈形式同時并存,多種藝術風格齊放的多元格局。 從唐詩總數來說,涉及舞蹈的詩數量不算很多,以描寫舞蹈藝術為主的純粹的樂舞詩更少,但就在這樣一個不甚寬廣的領域,不僅擁有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還在探索和創造表現舞蹈的藝術手法和表現技巧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這是唐代樂舞詩創造的不可替代的功勞。從唐代樂舞詩句中可以看出唐代表演性舞蹈是最能代表唐代舞蹈藝術水平的舞蹈形式,它們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最為喜愛的作品。它們的題材、體裁、風格、形式豐富多彩,大多比較健康,藝術感染力較強,技巧也比較高,并對唐代以后舞蹈和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克芬,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第1版)[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02) 2 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3 何方形,唐詩審美藝術論(第1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1) 4 歐陽予倩,唐代舞蹈(第1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8 5 季羨林名譽主編,呂薇芬,張燕瑾,隋唐五代文學研究(下)(第1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06) 6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 7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第1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01) 8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中國文學史(第1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07) 9 蘅塘退士編選,蓋國梁等注評,唐詩三百首(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10 謝恩煒選注,白居易詩選(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5,(01) 11 張忠綱選注,杜甫詩選(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5,1 12 劉禹錫,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第1版)[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01) 13 孫映逵主編:全唐詩流派品匯(第1版)[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8,(01) 14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第1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