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藝術。蜂桶鼓舞是雙江布朗族富有個性色彩,獨具風格的傳統舞蹈,該舞蹈因以蜂桶鼓作為主要打擊樂器及道具而得名。舞蹈時,舞者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打擊,并以象腳鼓、鏝、镲等為其配樂。蜂桶鼓舞是群眾性舞蹈,一般排成單行圍繞寨子所有道路跳,分三步、五步兩種。跳時由兩名年輕的男性雙手各持一條“帕節”(自織的汗巾)在前面領跳(帕節舞),其后是蜂桶鼓隊、再后是象腳鼓隊和鏝、镲隊,最后跟著跳舞的群眾。蜂桶鼓舞樸實大方,剛勁有力,鼓聲及打擊樂鏗鏘雄渾,場面壯觀,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從舞步、舞姿到樂器的節拍,都可以看到布朗人的粗獷、豪放、勇敢、勤勞,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剛毅、內向、多思、忍耐、善良。布朗族在春節、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及祭祀活動時都要跳蜂桶鼓舞。若逢喜事和賓客到來,他們也會背起“蜂桶”打起鼓,邁開腳步跳起舞,歡迎來自遠方的佳賓。 布朗族是山地民族,他們自古生長在大山,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大山;大山哺育他們成長,孕育了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歷史;大山也鑄就了他們的性格,他們的人品,他們像大山一樣質樸,他們像大山一樣堅強。 在一個叫公弄的布朗山寨有一個很大的蜂桶鼓,每逢過年過節,人們都要舉行祭鼓活動。每逢初一、十五,當人們嘴里還在回味著竹筒茶的香甜的時候,佛寺里的蜂桶鼓又敲響了。四個老人動作敏捷、舞步輕盈,敲起了布朗族特有的蜂桶鼓,跳起了蜂桶鼓舞。渾厚的鼓聲綿延悠長,穿山越嶺,傳的很遠很遠。這鼓聲跨越時空,仿佛讓人們回到遠古,又走向未來。蜂桶鼓及蜂桶鼓舞,就這樣傳過一代又一代。 蜂桶鼓舞是雙江廣為流傳的舞蹈,每座布朗山都有蜂桶鼓的聲音,每座有蜂桶鼓響起的山都是布朗山。蜂桶鼓能讓時光倒流,能讓江河擊浪;蜂桶鼓舞能讓高山震蕩,林海卷波,白云忘情。每個布朗山寨都有一片龍林,那里寄托著布朗人對神靈的崇拜;每個布朗山寨都有一棵古樹,那里牽掛著布朗人對靈魂的寄托。群眾性的蜂桶鼓舞場就在那棵大青樹蔽陰下的那一個平整寬闊的地方。這是以大地為舞臺,以青枝綠葉為簾幕的天然舞場。蜂桶鼓很有節奏地敲響,敲蜂桶鼓的布朗小伙甩開膊膀,邁開步伐,有一種要跨越山峰峽谷,橫渡江河湍流的磅礴氣勢,這時仿佛青山在起舞,流水在歡歌。時而粗獷,時而悠長的鼓聲,像雷聲滾過天宇,像江河流過空谷。伴舞的姑娘們跟在敲鼓的小伙們后面,甩起潔白的帕節翩翩起舞。舞姿時而輕柔舒緩,時而剛勁激揚,像春風漫卷重重花山,像江河騰起層層白浪。蜂桶鼓舞是布朗山獨創的舞蹈,也是布朗人與大自然依存的創意。這個布朗人的舞蹈來源于一個人類起源的傳說。布朗族發源于并長期生活在瀾滄江兩岸,這里四季如春,花草茂盛,是蜜蜂繁衍的佳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布朗人就與蜜蜂結成了難以分割的聯系,因而,蜜蜂也成了布朗族崇拜和敬仰的對象。蜂桶鼓便由此而來。由于布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布朗族的文化大多以口碑的形式流傳下來。 傳說,在遠古時候,人類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災難,僅僅有兄妹倆躲進一個大葫蘆里,天神到大地上來尋找人類,是蜜蜂把他帶到那個大葫蘆旁。兄妹倆得救了,人類才得以繁衍發展。因此,天神吩咐,人類要給蜜蜂做蜂桶,讓蜜蜂永遠和人類一起生活。布朗人不僅給蜜蜂做了蜂桶,也給人類做了蜂桶鼓。這個神話故事說明,布朗族從遙遠的太古發展到今天,走過了與大自然搏斗的漫長歷程,在這漫長的歷程中,蜜蜂的品格和精神,是布朗人崇拜的善良品格和勤勞精神的象征。 把傳說和神話引為真實是布朗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蜂桶鼓不可能只放在家里作欣賞,要讓它成為人們思想文化 交流的的載體和方式,于是就有了蜂桶鼓舞。這些年,已經有很多的當地文藝工作者和外來作家、藝術家進入布朗山,他們把布朗人的蜂桶鼓舞通過想象和創意之后搬上了舞臺,成為彩云之南眾多民族舞蹈中的一個亮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個神話的延續,這是一個神話在布朗山的存活方式。 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是一部厚重的歷史,不同的鼓點,不同的舞步都是這個民族歷史中翻新的一頁。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布朗族不僅要與自然作斗爭,還要與戰亂、奴役等不合理的社會作斗爭。所以,原始的蜂桶鼓舞,舞者并不歌唱,也不吶喊,但舞者的動作和表情可以讓人感受到:于無聲處聽驚雷。走進布朗山,走進布朗族,你就會讀懂他們的蜂桶鼓舞所蘊涵著的這個民族深刻而廣博的歷史文化。布朗族從原始的狩獵采集,進入農耕時代;從遙遠的蠻荒太古,到今天的文明社會;悠悠歲月,漫漫長路,幾多艱辛,幾多悲愁,有一路心酸,也有滿園收獲。舞蹈是對歷史的回顧,這一抬腿,一弓身,一甩手,一擊鼓,分明是激烈的搏殺,是拼死的抗爭,是回顧漫漫的遷徙之路。低低的鼓聲,是重壓下的嘆息,熱烈的鼓聲,代表他們的歡聲笑語。今天陽光燦爛,布朗人的臉上綻放著笑容;生活美好,布朗人的心中憧憬著幸福的向往。今天,布朗族的蜂桶鼓舞已經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明天 ,一定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