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包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風格、不同形態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鵲族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過歷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長期發展與演變,不斷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 關鍵詞:風格特征,表演形式 中圖分類號:J7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一.風格特征 (一)形成原因: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新疆 它是我國最大的省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藝術遺產自古以來就有“歌舞之鄉”的盛譽。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藝術,以動作的健美、輕柔和富于變化而著稱。每當節日在城鄉舉辦“麥西萊甫”時,男女老少,參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場起舞。維吾爾族舞蹈與其他民間舞蹈一樣來自干生活。維吾爾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古代叫西域現在是新疆,由草原牧騎生活發展到地區的農業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信奉過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鵲族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過歷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長期發展與演變,不斷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維吾爾族舞蹈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這一體態的形成是經由維吾爾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爾汗的規范而形成的。在這之前,新疆的民間舞蹈,特別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對舞蹈的體態不很講究,大部分處于自然傳衍的狀態。康巴爾汗把在蘇聯學習的芭蕾舞科學的訓練方法及開、蹦、直的形態特點,用來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與維吾爾族的舞蹈相結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使得維吾爾族舞蹈不僅具有東方沉穩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備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六十一歲的易國剛為大陸首席維吾爾族舞教授,也是編制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教材的第一人。他表示,維吾爾族舞有三個最重要的特色:一是要以眼傳神,以眼傳情;二是莊嚴的氣質;三是柔軟的手腕和優雅的旋轉。《賽乃姆》、《刀郎》和《手鼓舞》是三種最具代表的舞蹈形式。以《刀郎》為例,如在云端般飄然行走卻又突地重重踩下的三一踏,是刀郎最重要的部分,要訣是必須放松的呼吸。 (二)由于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 維吾爾族舞蹈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征。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在弱拍處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動作的后踢步等都是節奏的弱拍時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維吾爾族中的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二.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薩瑪舞、盤子舞、手鼓舞以等其他表演性舞蹈。 (一)賽乃姆自娛性舞蹈 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于舞蹈,后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后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例如新疆歌舞團編排的舞蹈群舞《刀郎麥西來甫》舞姿優美,動作豐富,大小動作配合巧妙,常在小的停頓或一組動作的末尾,以揚眉、動目、移頸、聳肩作為裝飾性動作,使人感到親切而風趣。在舞蹈演中如最常見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撫胸式等。舞步中主要有三步一抬,錯步,點步和進退步等。 (二)薩瑪舞風俗性舞蹈 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車一帶。從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以來它就一直伴隨著伊斯蘭教的禮拜活動而存在。每逢庫爾班節和肉孜節,便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眾人“阿拉”的呼喊聲伴奏下跳起這種粗曠、奔放、節奏強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為男子,動作簡單始終貫穿一種不太快的原地低頭旋轉。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三)盤子舞表演性道具舞蹈 流行于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據傳,盤子舞源于新疆庫車民間,后流傳各地,逐漸發展成為舞臺節目,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盤子,指挾竹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并在頭上頂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難度。麥蓋提縣的盤子舞,由男藝人表演,嘴內叼長把木勺,隨舞擊打碗。盤子舞的步法與舞姿,多來自賽乃姆。 (四)手鼓舞表演性舞蹈 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后發展成為舞臺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例如獲世青節金質獎的《摘葡萄》就是,舞蹈中手鼓和舞蹈緊密配合在一起在,手鼓的鼓點節奏與舞蹈動作非常和諧統一、手鼓音樂的快,舞蹈的速度也快,手鼓音樂慢,舞蹈的速度也慢,有時與之相反。它以手鼓音樂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舞蹈動作的表演,展現了姑娘在葡萄園中一邊勞動一邊吃甜酸葡萄時的情景和喜悅的心情。因其手鼓的伴奏,烘托了氣氛,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沒有手鼓伴奏,這一舞蹈定將大為遜色。 結論: 民間舞是一門群體的藝術,實踐證明許多民間藝術的成功范例無一不是聚集了眾人的力量和智慧。維吾爾族舞蹈是一個流布廣泛,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文化集合體。對于維吾爾族舞蹈的發展,我們可秉承著繼承與創新的原則,進一步地探討和思索。所謂的繼承,就是繼承它獨特的風格特征;對于創新而言,就是在舞臺表演中用更寬廣的思維編創出更優質的維吾爾族舞蹈作品。在這樣的過程出不斷豐盈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參考文獻: [1]羅雄巖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成》上海音樂出版社 [2]李才秀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上海文藝出版社 [3]韓蕓霞. 《維吾爾民間麥西來埔與木卡姆麥西來埔比較研究》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 3月 [4]王欣欣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之概論》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1月 [5]章浩 《新疆藝術學院維吾爾族舞蹈訪談錄》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4月 [6]羅雄巖《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教學規律》北京舞蹈學院學2007年4月 [7]李季蓮《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中的舞蹈藝術》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 1月 [8]主編:紀蘭慰、邱久榮,顧問:賈作光《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發行 [9]隋劍飛《50年來的維吾爾歌舞藝術研究綜述》新疆師范大學出版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