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吾爾族舞蹈含蓄、優美,舞蹈色彩濃郁,別具一格。本文著重敘述了維吾爾族舞蹈的文化、維吾爾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以及維吾爾族舞蹈中有代表性的多朗舞和盤子舞的特點。纖纖手姿曲線柔,顫顫移頸神情美。維吾爾族舞蹈中,女性姿態柔軟,男性則奔放矯健。昂首、挺胸、立腰、頭部的搖和手腕的運用,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等,都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風格。 關鍵詞:維吾爾族 特點 多朗舞 盤子舞 一、維吾爾族舞蹈的歷史淵源 維吾爾族吾爾舞蹈的特點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條件及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維吾爾族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原先居住在中國北方草原,后遷徙到西域,并逐漸由草原游牧生活發展為定居的農業生活。維吾爾族經歷了游牧、畜牧、農耕等經濟生活階段。曾先后信奉薩滿、摩尼、佛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形成了風格典型化、形式多樣化的民族民間舞臺表演藝術。 (一)維吾爾族舞蹈與綠洲文化 綠洲,是人類戰勝自然在浩瀚沙漠中開辟的片片沃土,而綠洲文化則是閃爍著人類智慧光輝的明珠。當時的“西域”各民族居民,由于得天時地利之便,廣收東西方樂舞文化之優長,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綠洲型的舞蹈風韻。今居住在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中,依然保存有古西域樂舞遺風,具有鮮明的綠洲文化色彩。 (二)維吾爾族舞蹈是西域樂舞的繼承者 西域樂舞是綠洲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對周圍地區尤其是對中原地區的樂舞,有著深遠影響。西域樂舞又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人們在跳舞時多用賽乃姆的曲調,其節奏平穩,又非常豐富,所以人們把這類舞蹈稱為“賽乃姆”。賽乃姆中保存了西域樂舞的諸多特點。如唐?杜友的《通典》關于西域樂舞(胡舞)的描述中有:“胡舞鏗鏘鏜嗒,洪心駭耳…是以感其聲者,莫不奢淫燥競,舉止輕賧,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蹺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于中,不能自止。”上述之中帶有貶義,但它卻如實反映出舞蹈的動人形象。(1) 二、維吾爾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 (一)就維吾爾族舞蹈的功能看,可以分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禮俗性民間舞蹈和表演性民間舞蹈. 1、自娛性民間舞蹈 自娛性民間舞蹈中最常見的是“圍囊","圍囊"一詞維吾爾語意為“玩吧”,“跳吧”,是各種場合隨意跳的自娛性舞蹈的泛稱。“賽乃姆”是自娛性舞蹈中表演成分較多,又有一定規定的舞蹈形式。 2、禮俗性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中屬于禮俗性的有:用于迎賓的“夏地亞納”、按照多朗習俗進行的“多朗舞”等。如“夏地亞納”,它是盛大聚會、歡慶場合中即興表演的形式。重大迎送禮儀中,也常用于祝賀與表示敬意。 3、表演性民間舞蹈 表演性的民間舞蹈可分為徒手的和使用道具的兩類。徒手表演的如“手鼓舞”、“描眉化妝舞”;持道具表演的如“盤子舞”、“擊石舞”、“燈舞”等。 (二)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和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伴奏音樂中多用切分、符點的節奏,在弱拍處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舞姿造型以昂首、挺胸、立腰為基本特征。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到腳都有動作,表演時再結合眼神的運用,便可以表達出各種情感,舞蹈再通過不同幅度的對比變化,以及特有的“移頸”、“打指”、“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味。微顫,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動作,膝部規律性的連續微顫,或變換動作的一瞬間的微顫,使舞蹈動作柔和優美,銜接自然。旋轉,是維吾爾族族民間舞蹈中最常用的技巧。要求快速、多姿、嘎然而止。 三、具有代表性的維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每逢節慶佳節,老百姓們都會跳起自編自演的新疆舞。但他們很少意識到所跳的不僅僅是一個維吾爾族舞蹈,而且是在表現源遠流長的維吾爾族文化,只是認真地跳著自己喜歡的舞蹈,表達自己的情感。然而,維吾爾族舞蹈并不只是簡單的動作的組合,它還有很多基本的要求。下面就介紹兩種常見的維吾爾族舞蹈。 (一)多朗舞 多朗舞是維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深為維族人民所喜愛。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結構。開始以雙人對舞為主,不限對數,中途不能退場,直到競技性旋轉開始為止。隨鼓聲加快,舞蹈速度也越來越激烈。有兩人對轉變成分散的競技性旋轉,最后只留下一人在場中央,在快速的旋轉中結束。 如《摘葡萄》,它是一部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女子獨舞作品。其舞蹈的形式吸取了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多種風格。舞蹈的句式結構有如詩韻變律,由輕盈突變為縱旋。那越旋越快的舞姿,原本是“多郎舞”進入競技階段的高潮展示,即以舞者多踏步旋,并以高速持久的為勝。舞蹈句式的言彼詠此,完美盡意地刻畫出維吾爾族少女在豐收時的不可抑制的喜悅心情。 (二)盤子舞 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動作婀娜多姿,優美動人。舞者頭上頂碗,雙手各拿一個小盤子和筷子,指挾竹筷,隨著音樂的節拍,用筷子敲擊盤子,隨之起舞。盤子舞的音樂,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歌,節奏舒展,曲調悠揚動聽,音樂和伴奏樂器與賽乃姆基本相同。 纖纖手姿曲線柔,顫顫頸移神情美。維吾爾族舞蹈藝術含蓄、優美。女性姿態柔軟、舒展。男子則奔放、矯健。民間舞蹈,擅長于頭部和手腕的運用。通過移頸,頭部的搖和豐富多變的手腕,再加上昂首、挺胸、立腰等姿態,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蹈色彩濃郁,別具一格。微顫(膝部)、旋轉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風格。 參考文獻: [1]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舞蹈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 隆萌培 徐爾充 歐建平 《舞蹈知識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3] 賈安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 [王海英 肖靈 《舞蹈訓練與編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注:(1) 引自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舞蹈卷》第250頁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