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維吾爾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維吾爾族文化璀璨而豐富多彩,維吾爾族人民以能歌善舞得以美名,舞蹈藝術以優美、含蓄、大膽見長,其女性舞蹈姿態優美、清新典雅、端莊穩重、舒展大方。男性舞蹈則是剛健奔放、熱情歡快。維吾爾族的風情特點的“賽納姆”、“多郎”、等舞蹈一直延續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歌舞的歷史傳統。 關鍵詞 新疆 歷史淵源 優美 賽納姆 多郎 一、維族舞蹈的種類與技巧的關系 維吾爾一詞意為“聯合”“協助”。公元三世紀,居住在鄂爾渾河流域的下令是其先民。從公元三世紀的下令到現代維吾爾族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維吾爾族經歷了游牧、畜牧、農耕等經濟生活階段;曾先后信仰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生活與宗教信仰,以及“絲綢之路”商業文化的影響等,在他們當時的民間舞蹈中都有所表現,并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遺存下來,成為現在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 維族舞蹈根據民間的流傳和民間舞藝人的收集整理,在風格上分為幾類比較常見的舞種:“刀郎舞”、“賽乃姆”、“木卡姆”、“薩瑪舞”、等等。雖然種類奇多,包含的內容和節奏型,也因地區差異不同,在舞蹈上的風格上也有南疆,北疆,甚至很多地區的差異,但這些在音樂和舞蹈的性質上,它們都屬于維吾爾族舞蹈。在維族舞蹈的不同形式中也擁有著共同的和不同的形式技巧,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我們的技巧“資源" 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徒手動作技巧,一類是原生態民間舞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 二、維吾爾族舞蹈中技巧的形式 維族舞蹈的技巧一般都是在快速的節奏中完成的,技巧展示同時也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技巧的展現可以是單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和群體展現。比如維族的盤子舞,它是維族舞中技術性很強,難度較大的一種舞蹈,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頂碗小碟舞"的俗稱,通常是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挾手筷,合著音樂,邊打邊舞,邊舞邊轉。并在頭上頂著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區的麥西來甫民間舞蹈中的旋轉技巧可堪稱一絕。快板部分由雙人對轉發展為競技旋轉,一時間各種跪轉、空轉、掖腿立轉、平轉紛紛登場,讓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三、維吾爾族舞蹈的技巧組成 維族舞蹈的技巧豐富而又獨特。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陷于癱瘓。"他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技巧的運用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技為藝而存在,而無技的藝卻無法存在。技巧對于中國民間舞來說,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技巧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舞蹈風格的重要表情手段。維族舞蹈技巧分為三大類,主要包括:徒手類技巧、道具類技巧、創新類技巧。 (一)徒手類技巧 徒手技巧可以分為三類:有原地技術技巧、移動技術技巧、人人皆知的翻身和腰部的技術技巧。 1、原地技術技巧 原地技術技巧就是原地旋轉,它是維族舞蹈的主要技巧形式。它包括:原地點轉、立轉、回身轉,在站點重心上分為雙腳中心、單腳中心,在舞姿特點上分為直體和加腰。原地技術技巧中還包含了拉弓手舞姿平腳點轉、平穿手跺腳轉、男生比較常見的跪轉、還有男生技巧中的彈腿蹲跳,都是徒手原地技巧里的典型。同時也具有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性和趣味性。 2、移動技術技巧 移動技術技術技巧含有跳躍和旋轉,旋轉多半都是女性來完成的技巧,旋轉的方向都在于橫向移動,還有走圈移動或者加上身配合的各種舞姿,手勢。旋轉技術技巧中最為常見的是平腳平轉、帶有仰胸舞姿的平腳平轉等。男生技術技巧則多為跳躍,一個男女群舞的維族舞蹈中往往都不會少了男生的“前雙飛燕落跪地舞姿”。 3、翻身技術技巧 翻身技術技巧,也是女性完成的動作。這個技巧是維族舞蹈必需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包含:點步翻身、碎步翻身、有原地翻身、向前移動、向后撤步、向旁踏步翻身等多種形式表現,也是維族舞蹈技術技巧中一大亮點。 4、腰部的技術技巧 腰的技巧是維吾爾族舞蹈中展現女性身體柔美時候的技巧,也是最具有維族特色的技巧。它的重要性跟旋轉,翻身可以相提并論。腰部的技術技巧豐富多彩,有甩腰、涮腰、深下腰、板腰、還有最具有維族舞蹈特色側閃腰、快速的軟腰和慢速的控腰,它們的完成跟旋轉的技術特征類似相同:啟動要快而強勁,停止要驟然、穩健。快速閃腰,控住,穩健起身立直! (二)道具類技術技巧 1、維吾爾族舞蹈中的道具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除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手鼓舞、盤子舞蹈以外,還有其他更多表演性的舞蹈,比如:擊石舞、燈籠舞、薩巴耶(鐵環)舞等等。 2、手鼓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手鼓舞多為女子獨舞,用手鼓伴奏的即興舞蹈,舞者能隨鼓點的變化舞出不同的姿態。舞蹈的特點就是情緒表情豐富細膩,動作柔軟靈活,節奏多變,并多用于快速的旋轉與腰部的技術技巧,在其舞蹈高潮時,打鼓的男子會隨著女子情不自禁的隨舞。它代表作品是呂遠作詞作曲的《克拉瑪依之歌》,就是在手鼓舞的節奏基礎上創作的舞蹈性歌曲。表現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的期待。 3、擊石舞在日常舞臺表現上很少見,它產生并流傳于南疆阿克蘇、喀什、 莎車、和闐一帶,是男性舞蹈。它也多采用于賽乃姆的基本步伐:三步一抬、墊步等等。擊石舞的道具顧名思義就是石頭,擊石時要節奏準確,聲音清脆,動作挺拔。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