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個別樣的春晚舞蹈節目出現在大眾面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的名字就叫《千手觀音》。眾所周知,它是由總政歌舞團團長張繼剛導演所編導的大型舞蹈節目,不僅服裝華麗,而且內容豐富,美輪美奐,深深地吸引和感動著全世界的人。《千手觀音》不僅是對敦煌壁畫的體現,更是記載著我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 一、敦煌莫高窟中的千手觀音 舞蹈《千手觀音》的舞姿形態出自于敦煌石窟壁畫。在元代三窟的北壁中就繪有千手千眼觀音圖案。觀音面相飽滿,秀眉微曲,小嘴、小鼻、細長眼,眼半睜,微俯視,眼角微上挑,印堂處有一豎立睜開的直眼。從壁畫上還可以看到在其胸前有一雙手在作法印。畫中的觀音雖色彩淡雅,但神態慈祥而端莊。 二、敦煌舞的種類 壁畫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展現的是這樣一個形態,而在壁畫里我們不僅能看到這些,還可以看到很多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其中的風格韻味也各有不同。壁畫里舞樂場面有很多,它主要分為天樂和俗樂兩大種。顧名思義,天樂指天人形象出現于佛國世界的舞樂。俗樂則指世俗生活畫面中的舞樂。古代的西涼樂,其實就是西域各民族的舞樂,它主要包含龜茲樂加上外來的天竺樂,與中原舞樂相結合的舞樂。北朝的溫子升所說的“敦煌樂”,大概就是這樣一類多種成分結合的舞樂,悠揚婉轉,揮袖而舞。所以“長袖善舞”就是中原舞樂的特點。唐代《宋國夫人出行圖》中的四女伎,高髻衫裙,披帛長袖,翩翩起舞。唐人便在贊揚清商伎的詩中寫道:“妙手輕回指長袖,高歌浩唱發清音。”還有一種叫“西域舞蹈”,這個舞蹈的節奏很強烈。如220窟在西域燈輪光影下的兩組舞蹈,一組戴寶冠,著錦半臂,腰束古榴裙,作男裝;一組披發,裸體,白練裙,長綹飄揚,作女裝。都在小圓毯上縱橫騰踏,揮舞紅巾,旋轉如風。這就是元稹《胡旋女》詩中所謂“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的西域胡舞。 三、敦煌舞的舞蹈教育 千手千眼觀音所表現的是觀音大士,千手、千眼、不言、不語、不驕、不躁的形象。她的心白璧無瑕,她的胸懷海闊天高。筆者認為,表演一個如此耐人尋味的抽象的形象,只是了解壁畫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從壁畫中引入到現實中人們的身邊。隨著時間的推移,敦煌舞走上了舞臺,走近我們的身邊。經過敦煌藝術研究者的努力,敦煌舞走進了專業學習的課堂。經過學習及了解,筆者對敦煌舞有了粗淺的認識。 敦煌舞的舞姿大概分為大S、“三道彎”、“四道彎”等,其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三道彎”。廣義上講,“三道彎”是東方各個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態之一。特指在舞蹈動作中的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度呈S狀的狀態,且每個民族的三道彎都有所不同。敦煌舞中的三道彎在最大程度上凸顯女體的柔美,著名的敦煌舞編導徐成華說:“這種特殊的舞姿完全是按照敦煌壁畫上的舞姿創作的,因此它最能逼真地還原當年唐代美女的美態。”所以,凸唐代女子身形的“三道彎”是最能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例如,膠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彎”是流動中的;安徽花鼓燈中的“三道彎”是亮相招式,都呈挺拔向上的曲線造型;藏族舞“弦子”里的“三道彎”則突出流暢、圓滑、舒展。 四、敦煌舞的復活 自從有了敦煌舞教育事業,敦煌舞出現在舞臺上也就變得順理成章。經過當代舞蹈藝術家、編導者和研究人員的再創作,20世紀70年代后期,甘肅省歌舞團的主創人員在古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深入體驗生活,學習敦煌藝術,努力尋找創作的選題。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仔細觀察和深入對比研究,他們以唐代洞窟壁畫上的舞姿形象為主,以“眾里尋它千百度”創作精神為輔,捕捉和體會其中的舞蹈韻律。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大膽探索與創作,終于在1979年推出了一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鮮明敦煌藝術特色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這部舞劇的出現,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不僅獲得了國家級的大獎,同時隨著它的創作、演出的成功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敦煌舞”這一名稱漸漸被專家和觀眾認同。繼而敦煌舞的藝術成就、美學價值得到舞蹈界的重視,得以更好的發展。 這幾年,婀娜多姿的敦煌舞已漸漸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圈,敦煌舞也成為一個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的舞蹈語匯。從客觀上講,它的出現,豐富了中國古典舞蹈語匯,形成了自成一體的舞蹈流派,開啟了舞蹈藝術家和教學、研究工作者對中國古典舞蹈認識理解的新思路,拓寬了研究的新領域。從主觀上講,對于我們這些學子可是受益匪淺,有了藝術家們的研究及培養,我們可以更好地學習、把握敦煌舞。總之,敦煌舞的成功復活,是當代中國舞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事件。 (作者單位: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