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04kee"><center id="04kee"></center></kbd>
<samp id="04kee"><pre id="04kee"></pre></samp>
  • 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導航
    舞蹈學院-舞蹈網 首頁 教學 舞蹈論文 查看內容

    軍旅舞蹈創作的“新古典主義”走向

    2015-2-2 11:08| 發布者: 青藤| 查看: 3704| 評論: 0|原作者: 劉敏
    摘要: 【作者簡介】劉敏,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主編。  新時期以來,軍旅舞蹈創作一直是中國當代舞壇的一面特色鮮明的旗幟。它一方面具有著政治文化與藝術創作珠聯璧合的獨特分量,另一方 ...
    【作者簡介】劉敏,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主編。

      新時期以來,軍旅舞蹈創作一直是中國當代舞壇的一面特色鮮明的旗幟。它一方面具有著政治文化與藝術創作珠聯璧合的獨特分量,另一方面,它又在表現形式上徘徊于古典舞與現當代舞之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帶有新古典舞風格的藝術形態。于是,怎樣開辟有軍隊特色的舞蹈創作模式,如何把握軍隊舞蹈藝術創作的審美取向和教學方向,成為軍藝舞蹈系的學科建設者們長期以來不斷探索的課題。我們不僅要立足于軍人的立場,思考如何使軍隊舞蹈的發展適應這個處于社會意識形態轉型期的當代舞臺,為軍旅舞蹈創作的審美轉換開辟新的舞臺空間;我們還要站在藝術院校舞蹈教學發展的立場,思考如何創作出更多的優秀舞蹈作品,使學生在各大賽場上成為真正的軍中舞蹈驕子。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以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為代表的軍隊舞蹈創作主流的崛起已經證明:“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軍旅舞蹈創作已為當前的軍旅舞蹈發展提供了美學基礎和生命活力,表述出了較為成熟的創作審美方向。


      一、美學風格

      “古典”一詞,《辭海》的權威解釋是“古代流傳下來而被后人認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不言而喻,這種“典范性或代表性”,包含著“古代流傳”的實體存在和“后人認為”的價值判斷。因此可以這樣認為,任何“古典”,從純粹意義上講,都是古今合一的,是今人對古代傳統的歷史性評價。然而,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時空藝術,它稍縱即逝的瞬間性和流動性,造成它在中國大地近現代文明之前的實體遺失。“古代流傳”的舞蹈,事實本身就包含了時人的歷史評價,因而我們無法指認哪一類舞蹈類型更具有“典范性”或“代表性”。

      當今業內諸多學者認為:古典舞一詞出現于當代,確立于1949年,屬于舞蹈風格性分類詞語;中國古典舞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產生的中華新舞蹈。我更為認同的觀點是,“所謂中國古典舞,實是當代人的發展與創作。五十年代主要指的是以中國戲曲舞蹈為基礎大力發展而成的一套中國古典舞基訓教材和創作的古典舞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古典舞蹈語匯系統。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內容與形式上卻有了較大的擴張:一是歷代古舞的再創復現;二是少數民族古典舞蹈的發掘;三是當代編導家們根據個人對古典舞的理解給予創新的古典風格的新舞蹈。”軍隊近些年來的舞蹈創作發展可以歸屬于第三種發展模式,即“古典主義”的舞蹈風格。

      “新古典主義”,原本是18世紀西方美學史上的一種美學流派,在藝術中指以古代希臘和羅馬藝術為基礎的歷史傳統或美學觀點。《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寫到:“古典主義”用于說明歷史傳統時,指古代藝術或受古代影響的后期藝術;“新古典主義”則僅指受古代影響的后期藝術。西方藝術史上把這種有意直接模仿古代藝術的階段通常稱為“新古典主義”階段。就西方傳統來說,古典主義時期意味著對古代典范作品的尊崇,但是對那些典范作品的解釋和借鑒,可能因時間和種類(如繪畫、建筑、文學、音樂等)不同而各異。由于對希臘、羅馬或文藝復興時期典范作品的崇敬,產生了各種“新古典主義”,它著重于探索古典主義風格上的特點如何適應現代藝術發展問題。

      筆者以為,軍藝舞蹈系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創作思想,一方面是對傳統古典主義風格創作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是對古典主義表現形式的革新,這也是針對近年來舞蹈創作過分注重教化和審美認同的功能性而提出的。當下不少舞蹈作品的創作忽視了藝術形態上的創新,出現作品有內容而無形式,有深刻的主題又缺乏審美趣味的現象。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價值理念、審美觀念和審美心理都在隨之改變。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對藝術作品中所追問的“人”、“人的內心”、“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人的思維”的回答,都有這一時代的答案。孰不知,今天人們的審美意識已趨向于生活化、實用化、社會化和商業化,它不再是超然于人們生活之外的、高高在上的神圣領域,而是變成了人們生活本身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審美意識已逐漸向現實生活轉化,進入了一種“泛審美”的時代。那么,如何把握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傳統文化之變革,如何將中國社會的倫理精神、審美觀念、融入當前的舞蹈藝術創新中,如何開拓新時代軍隊舞蹈藝術發展新路,正是軍藝舞蹈系學科建設中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在多年的舞蹈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軍隊舞蹈藝術特色的“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新路。以作品《胡笳十八拍》為例,舞蹈的題材選用漢代女詩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從作品的表現手法看,它既不是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不以"A-B-A"或"A-B"等故事情節的敘事邏輯來貫穿作品的結構,其側重點放在對藝術作品修辭形態的開拓上,即通過舞者的舞蹈語言形象,表現北方的嚴寒、凄涼以及女性的堅強,情感表現哀而不傷,重在開拓作品的審美意境。作品的語言形態中出現了“新古典主義”中“語言雜多”的特征,舞者的呼吸融合了現代舞與古典舞身韻的氣息,動作之間的連接,身體與地面的關系、身體各部位間一動具動的傳導以及作品的音樂風格等,都注入了西方舞蹈、音樂的元素。作品中除個別語匯,如云手、慢步、掖腿轉、探海、臥魚等動作能看出是中國古典舞的傳統語匯外,大部分舞蹈語言都是與西方舞蹈動作元素融合后開發的,而不是諸多古典舞程式化語言的相加。當筆者用文字描述其作品時,很難像描述同臺的其它古典舞作品那樣,用“期盼”、“尋找”等啞劇化的動作,以及“‘云間轉腰’接‘燕子穿林’接‘烽火輪’接‘小射雁’”等程式化的語匯來描繪一組舞蹈語言。其作品的美學精神仍從屬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追求意境的營造,流轉有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的舞蹈作品,從以往更多的注重塑造“典型”形象逐漸轉向注重表現舞蹈藝術中最具魅力的“活的形象”,注重對舞蹈語言形象層面、藝術形象層面、文化意味層面的挖掘與開拓。它首先是對舞蹈語匯的突破,突破了傳統古典舞語匯中受戲曲影響較深的程式化語匯,注意舞蹈的表現技巧,在表現技巧之中又特別重視表現的語言。在舞蹈結構上,突破了傳統古典舞的程式化結構,擺脫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敘事手法,采用的是一種零敘事的手法。“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的作品更注重作品的審美感染效果,從中國古典美學精神中汲取精華,但又不走“復古”的老路,在題材創作上借鑒古典傳統的風格,在創作手法上則采用現代的表演技巧,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我以為,“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是對傳統古典主義創作觀念上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分析軍藝舞蹈系近年來相繼推出的《十面埋伏》、《傳說》、《墨舞》、《良家婦女》、《刺秦》、《問君何時歸》、《最疼愛我的人去了》、《流年》、《秋》、《一片羽毛》等一系列舞蹈精品,我們可以看出“新古典主義”舞蹈創作風格的倡導者對傳統的古典主義精神賦予了時代的新意。這種“新古典主義”舞蹈創作風格的新路,無疑是對傳統古典主義創作觀念上的一種繼承和發展,是對現有舞蹈藝術語言表現力的拓展,是超越傳統古典舞創作的一種新嘗試。法國記者將其稱為“一種既民族化又國際化的新古典主義的風格”。認為這種“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融合了東方舞蹈元素和西方音樂元素,形成了充滿藝術誘惑力的混合元素。軍藝舞蹈系以這種美學風格推出的舞蹈作品,一方面不失傳統文化意蘊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舞蹈的表現領域和表現形式。增強了作品的審美感染力。如作品《小溪·江河·大海》、《荷花賦》、《胡笳十八拍》、《傳說》、《最疼愛我的人去了》、《刺秦》、《向天堂的蝴蝶》等。這些作品在經過當今編導“綜合語言”的藝術潤色后,或威武、或昂揚、或雄渾、或亢奮,意氣奮發,氣宇軒昂,又不失華麗優美,最易煽動和點燃觀眾們的激情。這些“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的舞蹈,在呈現出最佳的視聽效果的同時,又讓人感受到舞者在眉宇舞動與舉手投足間所流露出的文化藝術魅力。君不見,當金鼓號角齊鳴時,噴薄而出的軍威是那樣的勢不可擋,而當樂曲轉入低回和悠揚,軍人的陰柔之美又是那么的柔和細膩,宛如滑翔在陽光照射的水面,有著純凈、陽光和天然的美意,讓人心醉神迷!軍藝舞蹈系的演員所塑造的軍人形象已不再是戰場上風塵仆仆的英雄,而是一群光彩奪目,充滿自信,體現新中國文明、掀開盛世華章的時代英雄!這里,一方面你可以說他們是對真正的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回歸,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現代藝術精神的張揚,有對身體極限的挑戰。縱觀軍藝舞蹈系近些年來推出的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一系列優秀作品,欣賞他們取得的一塊塊獲獎金牌,就足以證明他們所嘗試的“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已無形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新古典主義”創作風格的大膽嘗試,一方面對中國古典舞的形式發展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當代舞的創作,以及那些按傳統古典舞審美標準看來還處于臨界線的作品,找到一個理論依據。為當前的舞蹈創作提出了一種既能貼近時代生活又不失傳統文化意蘊的新思路。


      二、創作精神

      縱觀軍藝舞蹈系近年來舞蹈創作的發展態勢,分析其新創作的劇目以及近年來納入軍藝教學劇目中的其它軍旅舞蹈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軍藝舞蹈系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創作思想,是對傳統古典主義創作觀念上一次發展中的繼承,是對原有舞蹈藝術語言表現力的一次新的拓展。這種創作思想倡導從中國古典美學精神中汲取精華,但又不走“復古”道路,特別注意舞蹈的表現技巧,在表現技巧之中又特別重視舞蹈表現的語言,在審美精神上借鑒古典的風格,在創作手法上采用現代的表演技巧。從當前的創作形式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軍旅舞蹈創作,主要呈現出三個特點,即:兩種創作題材,三類創作風格,兩種修辭形態。

      首先,是以舞蹈創作題材的類型來劃分,我們可以將其分為軍事題材和非軍事題材兩種。軍事題材的作品主要是圍繞軍隊文化生活而創作的作品,如《成長》、《掃雷兵》、《穿越》、《士兵的假日》等。這些作品的軍旅風格也從過去表現一些離我們生活較遠的“主旋律”轉向了表現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主題。作品《成長》,集軍隊文化與校園文化為一身,在表現軍營生活時,又真實地再現出每一位舞者的心路歷程。作品《穿越》,同樣是表現軍人的“英勇無畏”,也體現出了新時期軍旅舞蹈的時代風貌,但這里沒有硝煙,沒有鮮血,展示的是和平年代軍人百折不撓、意氣風發的士氣。我們對彩繪在士兵臉上的軍彩條紋,你可以將其理解為風塵,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傷痕;你可以將其理解為時間和歲月在現代人臉上刻下的無情的烙印,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象征力量和勇敢的圖騰。該作品的舞蹈語言打破了從前單一的挺拔向上的語言形象,拓展了一、二度空間的語匯。這里表現的“英勇”不再是那種我們已經生疏的“英雄主義”,而是將人類對極限的挑戰精神泛化到了現代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此時“穿越”的含義也被泛化。一樣的軍事題材“主旋律”,但賦予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非軍事題材的作品,指的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創作的一系列古典舞、當代舞、現代舞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是為各大賽事所編排的。

      其次,是以舞蹈創作風格的類型來劃分,我們也將其分為秉承傳統軍旅舞蹈創作風格,和對軍旅傳統創作表現形式有所突破,以及專門為各大賽事而創作的不同舞種的作品三類。第一類指秉承傳統軍旅舞蹈創作風格的作品,如作品《穿越》、《士兵的假日》等。這兩個作品反映了當代中國軍人兩種不同的精神面貌。一種是中國軍人精神亙古不變的“英雄主義”,在新時代主要凝練為一種挑戰極限的堅韌精神;一種是中國士兵現實生活中一種真實的爭強好勝與憨厚樸實。前者塑造了軍人的崇高和堅韌,后者體現了軍人的耿直與率真。第二類指對軍旅傳統創作表現形式有所突破的作品,如作品《十面埋伏》、《無聲的戰友》等。前者沒有穿軍裝,也沒有呈現戰場,卻讓人看到了一個融軍人精神和文人氣質為一體的多義的形象,將傳統的古典舞語匯與革命者的形象融為一體;后者在文化內涵上則有所開拓,它將軍人舍身取“文”的英勇與真實的人文關懷綜合表現在一起。第三類則是以各大賽事為主導創作的不同舞種的作品,重在拓展傳統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的編舞形式,尤其是對語言風格的開拓。如《胡笳十八拍》、《傳說》、《走出沙漠的刀郎》、《扇女》、《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最疼愛我的人去了》、《守望》等諸多出現在賽事中帶有強烈視覺審美感的佳作。再次,是以作品修辭形態的類型來劃分,這里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為表現性手法,二為再現性手法。表現性手法中主要突出對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它側重在對意境的表現,注重開拓藝術作品舞臺空間外的一個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激發人們無盡的想象。如《十面埋伏》、《胡笳十八拍》、《傳說》、《一片羽毛》等。作品《傳說》,編導并沒有刻意地去表現大而空洞的主題,也沒有刻意去體現復雜的動作技巧,只為觀眾營造了一個虛實相生的審美想象;沒有鮮血,卻讓人處處感到一種生命的岌岌可危;沒有濃重的情感宣泄,卻讓人隨著演員身體微微的抽搐而心生憐憫。編導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生命中一種殘缺的美。當象征著天堂的微光和象征著死亡的紅色與舞者的身體相融匯的那一刻,人們的情感與想象都凝聚在那個神圣而縹緲的瞬間。《一片羽毛》中,用鳥的死亡來表現一切生命的延續與泯滅,傳達了創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為此,作品注重對情感的刻畫,這里既體現了候鳥們在嘶聲中蘊含那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也隱喻出一種勇敢、樂觀、豪邁的戰士性格,他們只愿飄升,將整個身軀獻給純凈。該作品的創作與表演為部隊舞蹈的發展開創了一種新的視角,除了暗含的一種鏗鏘有力的軍威外,還憑添了一份對人性的思考、對同伴的緬懷、對生命的珍愛,對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呼吁。作品并未從形式表面來體現軍人,而是提煉出一種堅韌不拔的軍人精神和剛健有力的軍人氣質,同時也歌頌了人類在面對生命危機,面對困難與挫折時的一種百折不撓、勇于抗爭的人性主題。再現性手法側重在對意象的表現,注重作品暗示的意義和象征性。如《穿越》、《小溪·江河·大海》、《荷花賦》、《月亮女人》等。再現性手法主要是對日常現實生活的描摹,如《士兵的假日》、《草原小子》、《攤煎餅的小嫚》等。

      正是這些作品獲得認可的藝術價值奠定了“新古典主義”美學風格創作觀在軍旅舞蹈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他們使軍藝舞蹈系再次在中國舞壇掀起創新高潮。

      軍藝舞蹈系以“新古典主義”舞蹈創作風格推動著新時代軍旅舞蹈的發展,一方面拓展了舞蹈藝術的審美空間,另一方面找到了一條適合軍旅舞蹈藝術發展的理論依據,與此同時,也使軍旅舞蹈藝術的發展擺脫了由于商品社會物質文化風行所帶來的某種精神困境。


      三、歷史價值

      (一)超越意識形態單一化表現

      軍旅舞蹈是社會文化構成中的一個領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由于社會的變遷,軍人形象,軍人文化,英雄主義,一度成為社會最崇拜、最尊重的一個文化符號。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一些戰爭題材的作品常受到主流文化與主流意識的影響,基本上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一部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今天,隨著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商業文化的平面化以及感官刺激性、消遣愉悅性的突顯,人們對過去心目中的“英雄”情結和憂患意識已逐漸淡漠,軍隊文化原有的社會權威地位正在逐漸喪失,這就使軍隊的舞蹈創作不像從前那樣易于形成強烈的社會感召力。而這又恰恰促進了軍隊舞蹈進行思辨,促使軍隊舞蹈創作回歸舞蹈藝術的本體價值,這就猶如當前許多成功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一樣,新瓶裝舊酒,除考慮做什么之外,更重在探索怎樣做。同樣是表現軍事題材,創作者更側重思索如何從一個個全新的藝術視角去演繹,將軍人的先鋒楷模形象泛化到當代人的真實情感和切實生活當中,由情感表現的悲壯走向健壯和恢宏,讓英雄情結從戰場上的“英雄”轉化為新時代朝氣與力量的形象代言,重新展示一種屬于這個時代的英雄魅力。


      (二)實現傳統文化形式的當代轉換

      “新古典主義”舞蹈創作風格的美學思想使軍隊舞蹈的創作找到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支點,它并不是為了解決舞種劃分的界限困惑,而是為那些由于受到傳統“古典主義”思想束縛而導致舞蹈創作語言單一,審美趣味枯燥的創作弊端指出了一條吻合時代發展的創作思路。那么“新古典主義”舞蹈創作則增強了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拓展了舞蹈的形式與形態空間。在美和審美的社會功利內容上,從強調倫理功能和教化作用轉向到強調審美價值和藝術美感作用。他們更注重在當代人的視野中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文化之“經典”含義的內涵外延,尋找融東西方舞種之精髓的軍旅舞蹈發展道路,探索傳統審美理念的當代建構,更注重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當代轉換。


      (三)為市場化困境中的舞蹈藝術賦予新的生命活力

      演出市場的困境是整個舞蹈藝術都面臨的困惑,由于大眾文化市場化的出現,使藝術本身也在分裂;一邊堅持走為藝術而藝術的高雅化道路,但由于缺乏藝術市場和觀眾的支持,導致其發展滯緩。另一邊走市場化的演出道路,但由于過于追求商業價值和利潤,使藝術淪為一些低級趣味的庸俗消費品。與此同時不同藝術之間的矛盾也在加深,有些藝術類型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如影視、音樂等;而舞蹈、戲曲等藝術門類就相對缺乏市場競爭力。在“新古典主義”美學風格追求下的軍藝舞蹈創作,逐漸注重對舞蹈特有藝術價值的挖掘,開始注重對最能彰顯舞蹈藝術特征的“活的形象”的塑造,注重對舞蹈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和藝術意味的挖掘,而不再去塑造“典型”。許多作品常常采用零敘事的手法,讓觀眾在舞蹈所特有的線條美和節律美中體會一種生命的震撼,以補償其壓抑和未能體驗的生活經驗。

      總而言之,“新古典主義”創作與生態式教學模式的確立拓展了軍旅舞蹈藝術的當代審美空間,擺脫了舞蹈藝術分科過細所帶來的弊端,為軍旅舞蹈藝術的學科建設找到了一條因材施教的發展道路,是舞蹈藝術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代藝術精神及軍隊特有審美形態的完美融合,一方面為軍藝舞蹈藝術創作和教學發展找到了一個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也為軍旅舞蹈乃至當代舞壇的部分藝術發展問題做出了一個有力的審美回答。


      結語

      青山高而望遠,白云深而路遙。恐怕無人否認,軍旅這方博大的厚土是優秀舞者、優秀舞蹈藝術家人才輩出的地方。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軍藝舞蹈系已成為當今舞壇首屈一指的名系,軍藝舞蹈系近年來的教學與創作變革對整個中國舞壇的發展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軍隊舞蹈發展中所面臨的困惑,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出現的客觀問題。面對這些現況,軍藝舞蹈系正努力地尋求自身的變革之路,我們所遇到的困惑有的已經擺脫,有的正逐漸擺脫,有的還需要不斷探索。從其歷史角度看,我們已經有了積極的變革和發展成果。當然,從其自身的潛質來說,軍藝舞蹈系在新時期還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讓樹起的旗幟繼續在歷史的天空飄揚也許比不斷樹立旗幟的過程還要艱辛。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一版。

      [2]滕守堯:《藝術與創生——生態式藝術教育概念》,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3][美]約翰·馬丁:《舞蹈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美]D. John Mcintyre:《教師角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5][美]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6][美]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7]高椿生:《解放軍舞蹈史》,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8]李正一、郜大錕、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9]劉青弋:《動感空間》,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0]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12]袁濟喜:《中國古代文論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13]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第一版。

      [14]譚好哲主編:《從古典到現代——中國文藝美學的民族性問題》,齊魯書社2004年2月第一版。

    扯蛋

    難過

    支持

    鮮花

    超贊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注我們:中國舞蹈網

    微信號:cndance

    APP下載

    專心、專注、專業

    合作聯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電話:0177-5155-8025

    ©2003-2020  鹽城舞者印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中國舞蹈網     蘇ICP備1406126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卡一卡二卡三免费专区2|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从镜子里看我怎么c你|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 草莓app在线观看| 国产孕妇孕交大片孕| 性欧美videos高清喷水|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 22222色男人的天堂|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性放荡日记高h| 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日本三浦理惠子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一级片|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成人在线网|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波多野结衣cesd—819|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爱情岛论坛亚洲高品质|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地址|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男女边摸边吃奶边做免费观看|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公用玩物(np双xing总受)by单唯安|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免费看香港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