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04kee"><center id="04kee"></center></kbd>
<samp id="04kee"><pre id="04kee"></pre></samp>
  • 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導航
    舞蹈學院-舞蹈網 首頁 教學 舞蹈論文 查看內容

    論“小邦時期”藏族舞蹈的發展與演變

    2015-2-2 11:11| 發布者: 青藤| 查看: 2663| 評論: 0|原作者: 楊向東
    摘要: 【內容提要】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5世紀,蕃域高原處于藏族歷史上的“小邦時期”。此時舞蹈已度過原始時期的萌芽狀況,逐漸進入藏族舞蹈發展的雛形期。特殊的歷史背景賦予舞蹈更多的社會作用和使命,舞蹈成為各項活動的 ...


    【內容提要】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5世紀,蕃域高原處于藏族歷史上的“小邦時期”。此時舞蹈已度過原始時期的萌芽狀況,逐漸進入藏族舞蹈發展的雛形期。特殊的歷史背景賦予舞蹈更多的社會作用和使命,舞蹈成為各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氏族部落間的交流需要舞蹈來聯系、宗教儀式的神秘需要舞蹈來突出、民眾的愿望需要舞蹈來傳達等等,各項活動促使舞蹈向多功能性發展,使它每時每刻都體現著一種強大的力量,成為社會發展、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結合史料,對小邦時期出現的各種舞蹈形式與各種文化的融合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 鍵 詞】小邦時期/巫舞/盟誓儀式/苯教/果諧

      【作者簡介】楊向東,男,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學。/秦露,女,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學。

      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5世紀,蕃域高原繼新石器時代之后出現了許多氏族、部落,它們各自分散、互不統屬、自主發展,這個時期被稱之為“小邦時期”。而各部族又通過不斷的征戰和結盟,增加著彼此的交流、融合,便先后出現了“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及零星的“四十小邦”。直至公元前4世紀,西藏高原范圍內逐漸形成了三個勢力較大的部落聯盟,它們分別是象雄、吐蕃和蘇毗。

      小邦時期的部落盟誓,是當時一種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吐蕃王國是奴隸制部落,沿用會盟形式集體領導,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①。通過盟誓,部落的個人、群體之間形成一種在義務和權利上較為穩固的關系,致使盟誓成為部落社會聯系各種力量、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盟誓儀式上除了宣讀誓詞誓言及一些宗教儀式活動外,盟誓中的舞蹈活動就是最鼓舞人心的場面了,“祭盟時巫師將殺牲鮮血灑滿四周,邊灑邊跳,口中念念有詞,不時手舞足蹈”②。因此,在盟誓儀式上所出現的舞蹈活動已成為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重大政治活動的主要標志。

      早在辛饒彌沃且創立苯教以前,整個蕃域盛行原始的巫教,在以巫師為主導的各種祭祀活動中,巫舞十分發達,人們通過舞蹈與神靈取得溝通并表達著自己的夙愿,巫舞對后來的苯教及佛教的儀式性舞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小邦時期到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諸小邦王國都以“苯教”護政,上觀大相,下降地魔。原始宗教的巫舞從自然崇拜中的擬獸舞、圖騰崇拜舞蹈經苯教教義規范定形,成為苯教儀式和祭祀活動的重要內容,并沿襲至后來的藏傳佛教的“羌姆”之中。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人們為了確保糧食的豐收,根據苯教教義,形成了一個求天保佑豐產增收的祭祀儀式——望果節,“果諧”從中脫穎而出,一直保存、延續到今天,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舞蹈活動。

      縱觀小邦時期的藏族舞蹈,由于其社會環境的特殊性,眾多的藏族舞蹈舞種上處于歷史發展的雛形期。在社會政治、宗教的作用下,許多藏族民間舞、戲劇舞蹈、宗教舞蹈等處在歷史發展的初級階段,并初具規模。這個時期政體對以后藏族舞蹈發展與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小邦時期是整個藏族舞蹈歷史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


      一、原始巫教的“巫舞”

      在遠古蕃域的原始氏族社會階段,人們崇拜圖騰、信仰祖先、迷信鬼神,從而產生了原始自然宗教,既“巫教”,這是蕃域最早出現的宗教。原始人類對靈物神秘力量的信仰而產生圖騰和偶像,對某種行為神秘力量的信仰而產生巫術,進而成為原始舞蹈,這是原始巫教“巫舞”形成的起因之一。從遠古時期,舞蹈就和遠古宗教結合在一起,反映著遠古民生的精神面貌。

      早在辛饒彌沃且創立“雍仲苯教”以前,“青藏高原普遍存在著各種原始巫教既‘本’:天本、魔本、贊本等……,天是代表整個自然力量的意象概念;魔是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征;贊則是苯教古籍中主宰人間的神。還有后來的達拉、巴主、蓋闊等苯教古老的神祇,都是古代藏區具有不同崇拜偶像、不同起源和不同儀式的原始崇拜形式”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周圍事物認識的提高,“辛饒彌沃且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以各原始巫教的‘本’為基礎,吸收了以達瑟(火祅教盛行過的古波斯)為主的鄰近部族文化,創造了諸多一神教重要特征的獨特教義、經典、儀規廟堂‘雍仲苯教’。它繼承了原始巫教的大部分內容,又賦予了新的內涵,使它從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④ 在原始巫教為核心的巫文化現象中,原始巫教的巫卜、咒術和宗教祭儀在整個蕃域已經十分發達。無論是在婚姻、喪葬、疫病、交兵、會盟,無不請巫師來祈求大神保佑、禳災求福,巫師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原始祭祀活動中,大多由會占卜、懂巫術、知陰陽、善歌舞的巫師,以一種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巫舞,實現人們原始的精神寄托。施行巫術是當時的最基本的宗教活動,而巫舞則具有濃厚的巫術氣氛,巫師的人體語言成為獲得神靈感應的神秘方式。巫舞多以占卜吉兇、逐疫禳災為內容,巫師燃起松煙,撒燒青稞粉,迎請神靈降臨;當神魂附體之后,口中念念有詞,搖鼓作聲,即興狂舞。這種巫術活動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舞蹈來表現,舞蹈之所以能與宗教和巫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原因之一在于舞蹈是一種最便于全民性活動的形式,而宗教和巫術需要的正是全民的集體投入。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巫舞最初并非作為藝術而是作為宗教內容的需要被創造出來的,初始是一種巫術,在巫術儀式中,巫師們如醉如癡、似癲若狂,被當作是神靈的感應和神靈的憑附,巫舞動作本身具有了神秘性。巫舞是在巫術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巫術的程式化、系統化、藝術化和普及化,并成為原始巫教祭祀儀式活動的組成部分。由于蕃域的特殊地理條件和長期藏族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化的歷史積淀,決定了至今在藏族民間舞蹈、宗教舞蹈當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早期巫舞遺存,這為我們研究“小邦時期”的舞蹈文化和舞蹈現象留下許多寶貴的財富。

      至今在整個藏族地區,凡是舉行各種寺院宗教活動、民間民俗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的參與,而在絕大多數的活動中,都是以帶有祭祀性的舞蹈作為開場和結束,而在這些祭祀性舞蹈中仍保留著許多早期“巫舞”遺風,這也是原始巫舞后期發展的新階段。

      在今天西藏林芝地區仍保存著一種歌舞藝術,是由眾多“女巫”扮演者,頭戴白山羊皮的面具,各持不同道具,在鼓聲中歌舞跳躍,場面及聲勢浩大。另在西藏門巴族的民間當中,仍保留著一年一度的送鬼儀式,在儀式中由巫師擊鼓作法,舞動身軀,節奏由慢而快,同時揮刀起舞,從室內舞到室外,邊舞邊唱,是早期巫舞現象的又一例證。

      原始宗教的巫舞是后來苯教儀式舞蹈及藏傳佛教“羌姆”產生的基礎,同時巫舞也影響著眾多藏族舞蹈、舞種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在今天眾多藏族民間舞蹈當中,遠古巫舞遺風無處不在。巫舞本身的人體動作,作為宗教儀式的組成部分,經過定型化和程式化,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應功能,以滿足人們的功利需要及宗教情感和信仰的需求。所以說原始宗教的巫舞對后來藏族舞蹈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盟誓儀式舞蹈

      隨著各小邦勢力的逐步強大,其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張,許多較弱小的部落逐漸也融入到較強大的部落之中。在蕃域東北部的甘肅、青海、四川廣大地區,則有不少西羌系、鮮卑吐谷渾系的游牧部落被統一到吐蕃的統治之下,逐漸融入藏族之中。

      為維護社會團體的穩定,各部落間既要用外在的、強制的、帶有威脅性的形式來維持彼此的聯盟,還要通過盟誓的形式,在部落的個人、群體、部落與部落之間形成一種義務和權利上較為穩固的相互關系,所以各部落間的盟誓成了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吨袊ㄊ贰吩诮榻B吐蕃王朝的政體形式時說“吐蕃王國是奴隸制部落,沿用會盟形式集體領導,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盟誓在人們心中是非常鄭重、極其嚴肅的事情,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舉行,一經承諾,雙方都要保證信守或實現自己的諾言。行至今日,重盟誓守諾言仍是藏族人的傳統,凡是遵守諾言或表示忠于某一信念時,常用發誓來表達。

      盟誓的出現,是基于人們對于神祇的共同敬畏,是對自然神如日、月、山、川之類或祖先神靈作出信守諾言的保證。作為原始祭祀的一種,其形式根據內容的不同有所變化,一般盟誓都要以天神、地神或自己信仰的神佛為證,或者是以“拉則”的儀式⑤ 在神圣的瑪尼堆前舉行盟誓和誓明志。參與盟誓的部落和個人都要共同進行誓詞儀式。據研究表明:在藏文文獻中,常把“誓詞”寫為“卓次”(“卓”意為舞蹈,“次”意為詞),很可能是一種邊唱誓詞邊舞蹈的形式。在盟誓宣布誓言時,“為著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輔之以手舞足蹈以激動人心”。因此推論,“卓”舞就應是專門在盟誓儀式上表演的一種舞蹈。

      據藏學學者研究表明,遠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即吐蕃王朝前第十代首領德曉勒王時期,“卓”和“嚕”就已經發展起來了?!白俊狈褐肝?,“?!狈褐父?。

      從早期“卓”舞歌詞《第一那個卓舞啊》中,便可以分析出“卓”的最初情形:“第一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上面天界來,拉青倉巴嘎布也駕臨。第二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中間人界來,念青格拉也駕臨。第三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下面龍界來,祖納仁青大駕臨”⑥。苯教認為宇宙為“三界”,分上中下三層構成,上層是神靈之地,中間居住著人類,地下是鬼魂的領域,認為神、人、動物都是混居的。拉青倉巴嘎布、念青格拉、祖納仁青正是主管這三界的大神。歌詞中的三大神佛正是當時各部落所敬奉的神靈,只有雙方在共同敬畏的神靈面前發誓、祀盟,諾言和承諾才能得到保證。由此看來,在早期“卓”舞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符合當時盟誓活動時客觀事實,歌詞內容進一步證實了早在公元5世紀前,“卓”舞就已成為盟誓儀式活動上的重要儀式形式。這種帶有古代苯教盟誓儀式的舞蹈,以一種共識的特殊形態語言,通過莊重的儀式形式,發揮其特有的藝術功能,起到了抵消各部落之間的各種不團結因素和互相間的猜忌、增強團結的作用。由此可見,盟誓中的儀式舞蹈是古代盟誓的重要內容,也是其它手段所不能取代的。

      索代在其《藏族文化史綱》中寫道:“早期的‘卓’舞是一種與氏族部落娛神的祭壇禮儀和盟誓文化有關的舞蹈形態。故而當時的跳法比較拘謹,多垂頭、俯胸、束手而舞,情緒壓抑沉悶,宗教色彩很濃。”從今天民間當中表演的“卓”舞來看,仍保留著許多早期“卓”舞的遺風。如在青海玉樹新寨地區流傳著一種舞蹈求“卓”(亦稱宗教卓),其舞風莊重,動律沉穩,宗教氛圍濃郁,這與早期的盟誓儀式中描述的“卓”舞的風格十分吻合。另在今天藏傳佛教的“羌姆”的表演中,其莊重威嚴、沉穩肅穆的舞風,就留存了許多早期“卓”舞的遺風。“卓”舞作為早期藏族盟誓儀式舞蹈,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流傳于廣大的藏族民間當中,逐漸演變成了群眾性很強的自娛性民間歌舞。

      盟誓儀式同時也是當時戰爭時的一項重要儀式活動。古時的部落氏族在戰時都會舉行莊重的盟誓儀式,在儀式上除了宣誓誓言外,盟誓中的“武士舞”、“出征舞”等舞蹈活動將盟誓儀式推向高潮。通過隆重而莊嚴的儀式舞蹈,以達到鼓舞士氣、振奮軍威的功效。這種古老的盟誓儀式舞蹈活動至今仍流傳于廣大的藏族地區。

      在甘肅甘南的一些地區,仍流傳著一種舞蹈叫“特格加力”。據傳在牟尼贊普時期,吐蕃和唐朝的軍隊在此交戰,經過戰爭的較量最終達成和解,并舉行了隆重的盟誓儀式,在盟誓儀式上曾進行了舞蹈活動。表演時雙方都著各自古代戎裝,手持刀劍,騎射交戰,最后和解,進行結盟儀式,并把大將戰盔上的五面小旗、副將的四面小旗,往下逐級為三面、兩面,普通士兵是一面小旗,都集中起來插在山頭上,以示結盟和好的決心。另在青海玉樹地區流傳著一種傳統舞蹈“鍋哇”。據史料記載“鍋哇”就曾是一種起源于古代部落征戰的盟誓儀式舞蹈,表演時舞者身著古代戎裝,左手拿弓、右手拿劍,在長號和鼓鈸的伴奏下,步法沉穩莊重,舞姿剛勁有力,表現了出征前的隆重氣氛。

      縱觀小邦時期形成的盟誓儀式舞蹈,在當時的歷史時期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和使命,是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下所衍生出的舞蹈文化現象,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舞蹈風韻。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逐漸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成為了一種節慶儀式和風俗活動的舞蹈,并在民間當中得到了完好的傳承和保存,成為眾多藏族舞蹈、舞種的組成部分。


      三、原初苯教舞蹈

      苯教,從小邦時期就成為蕃域的護國之教。在當時部落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時,都少不了苯教儀式和舞蹈的場面,每當在祭祀儀式時各部落都會派眾多祭師參加,氣氛莊重、熱烈。苯教中專司祭祀占卜的巫師,被說成是通達鬼神、回旋于人神之間的使者,他們通“神”,是“神”的代言人,并懂法術,能役使精靈魔怪,自然也是普通人的指導者與保護者。在祭祀活動中,巫師以各種手段制造氣氛,如卜巫、巫詞、咒語以及歌舞等溝通人神之間的“聯系”,其中尤以舞蹈為重要手段。這是因為舞蹈不僅形象鮮明具有美感,而且具有直觀的藝術震撼力,它在制造和渲染神秘莫測、激烈狂熱的宗教氣氛上,給人一種心靈上的震懾感,能起到其它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如“鼓卜”是巫師借助一種單面鼓的神力,在手舞足蹈中口念咒語,祈請苯教祖師辛饒等各方神靈的護佑而進行的一種占卜,“鼓”在整個過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在著名藏文典籍《五部遺教》、《賢者喜宴》中都曾形象地描述了苯教的“搖鼓作聲”、“吹螺擊鼓”的巫師擊鼓作舞的情形。

      在苯教文化時期,已有大量的擬獸巫術舞蹈產生,其中“木制鹿頭”“紙糊牦?!本褪潜浇虜M獸巫術舞蹈的面具和裝束,這些描述透視出苯教擬獸巫舞的演出情況。苯教創作擬獸巫舞,或是表現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大都以苯教神話為題材,具有神話風韻;或是表現殺牲祭祀,某些動物形象就是再現笨教儀式中的犧牲,這種涂炭生靈以求寄托的文化現象,一直沿襲至藏傳佛教的儀式當中。苯教的擬獸巫舞既是對祭祀儀式的再現,也是祭祀儀式的組成部分。苯教舞蹈最突出的形式特征:一是戴面具,這種面具源于原始的圖騰時代。二是持鼓作舞,鼓是巫舞中主要的樂器和道具。三是巫師的裝束,如巫舞表演時所戴的山形帽⑦、面飾⑧、“熱巴”⑨、五彩羽等就是苯教舞蹈巫師常用的服飾。這些基本的形式特征,后來都被藏傳佛教的“羌姆”所承襲。

      據苯教史籍記載,從聶赤贊普時期的雍仲拉澤就開始有了苯教廟堂,后來形成了“專門供出家人居住、學習和念經的寺院和供民間俗人供神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廟堂兩大類,遍及全藏”。在苯教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佛、苯兩教經過長期斗爭又融合后,苯教在較大的程度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儀式儀規,在原祭祀儀式基礎上也興起了新的祭禮儀式舞蹈,即苯教“羌姆”。苯教羌姆中的苯教神祇有“獨達”(骷髏神)、“牦牛神”等,苯教羌姆自始至終貫穿著祈福禳災的內容。在跳羌姆舞蹈的前一天,先舉行送鬼儀式,即在念經施咒后將一個用糌粑捏成的“魔鬼”送到村寨外的路旁,任鳥獸啄食。羌姆結束時,全體都要到村寨外的一塊地方,把象征災難的東西燒掉。苯教羌姆中除有大威德金剛等眾神面具舞外,還有較多的鳥獸面具舞。其舞蹈動作的特點也與藏傳佛教寺院的羌姆相似,多以蹦跳步和左右旋轉動律為主,其舞蹈動作穩健剛毅、莊重肅穆,具有濃郁的宗教神秘色彩,保留著典型的遠古擬獸舞遺風。從其中我們不難看出它與藏傳佛教的羌姆之間的淵源關系。到公元7世紀,著名的佛教高僧蓮花生大師自被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后,為調伏苯教徒對外來佛教的反對,采取了容苯教于佛教之中的策略,把苯教巫師祈神儀式中的舞蹈吸收了過來,并與佛教密宗的金剛舞等舞蹈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具藏傳佛教特色的“羌姆”,可以說“羌姆”的形成和發展,原始苯教舞蹈的溶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據苯教經書《賽米》中記載:“辛饒祖師的隨員們有的擊神鼓、有的搖香(鈴)、有的吹海螺、有的舉經幡、有的點神燈、有的點神香、有的供鮮花、有的供凈品、有的跳神舞、有的彈畢旺、有的吹笛子、有的跳佳巴(面具舞)。就這樣各類仙樂縈繞在辛饒祖師周身。瑪魯、玉魯、益去格窮、多普朋桑們跳起了舞,跳辛饒祖師嘎爾;舞時,頓時天空祥光四射,大地鮮花盛開。四方響起悅耳的聲音,到結尾時萬物生靈因親見辛饒祖師超凡成佛?!蓖ㄟ^以上記載就可以充分說明當時在這類祭祀儀式中,就已出現了揮動法器跳各種擬神、擬獸的面具舞及嘎爾舞等。而這些舞蹈對以后的民間舞蹈、藏戲及宗教舞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苯教的祭祀儀式,產生了以鬼魂崇拜為核心的苯教文化和文化現象,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婚姻、喪葬、疫病、出行、漁獵、牧畜直至交兵、會盟等無不諸求苯教巫師來祈求天神保佑,禳災求福。而眾多的神山、神水、神石的傳說,則也是苯教信仰的產物,此概念深刻影響著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苯教徒在祭奉自己的保護神和祖先時,都要殺死許多牛、羊、馬實行“牲祭”,同時祭祀性舞蹈將宗教儀式推向高潮,成為宗教儀式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呂變庭在《中國西部古代科學文化史》中提到“四川白馬藏人祭祀山神時,以牛、羊、雞為犧牲,奇特的是自馬藏人用面粉做人頭,有人認為此是以人血祭的遺風,尤其在跳‘面具舞’時,一人躺地佯裝犧牲,舞出砍殺的動作。這許多雷同的歷史跡象,很可能是‘以人血祭’的古老巫風。”在格勒的《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中提到與此類似形式的舞蹈:“在驅鬼儀式中,使用一具雙面搖鼓、一具人腿骨號、一具法鈴和一把殺過人的刀等法器?!妹鎴F捏成各種鬼魔的形狀,放在巫師面前。巫師一邊念咒,一邊手拿殺過人的刀,仿照妖魔的動作,狂舞亂跳,稱之為‘妖魔舞’?!?/div>

      現在整個藏區還流傳的面具舞、崇神舞蹈、“斯巴”祭歌、寺院的“羌姆”等可以說是直接源于苯教的儀式和祭祀活動。據專家分析,早在吐蕃第一任贊普聶赤贊普時期就已出現了“藏戲白面具”和“諧欽”的雛形,而大型歌舞“諧欽”則是苯教祭祀時的贊神儀式演變而來,沿襲至今的扎西雪巴中的表演與當時苯教徒迎請聶赤贊普時的情景有直接的淵源關系。由此可見,原始苯教舞蹈是后來眾多藏族舞蹈生成源起的基礎,原始苯教舞蹈對整個藏族舞蹈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縱觀小邦時期苯教文化的舞蹈現象,其濃郁的宗教氛圍和夸張的舞蹈動態,深深地影響著藏族舞蹈舞種的發展和風格形成,由此而派生出的眾多藏族舞蹈舞種則是琳瑯滿目、各具特色,已成為藏族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果諧

      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發展,從祭祀活動中衍生出一個民眾祈求農業豐收的節日——望果節。據《苯教歷算法》記載:望果節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最早流行于雅礱香布(今天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河谷)地帶……早在公元5世紀,雅礱地區已經興修水渠,開始使用木犁耕地,農業比較發達。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藏王布德貢杰便向苯教教主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根據苯教教義,教農民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望果節由此而來。

      藏語中“望”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田頭”。望果節起源于古代氏族的農業部落,是一種大地崇拜的儀式活動。但早期望果節還不是正式的節日,是經苯教教義指導,在苯教巫師帶領下,農民在夏末秋初收割前的某一天,圍著莊稼轉圈祈禱,然后從自家最好的田地里拔一束最好的麥穗,把它祭獻給神靈,以求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成為當時的望果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之余,人們聚在一起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如斗劍、摔跤、歌舞等,“果諧”這種舞蹈形式便由此而產生并逐漸發展起來了。

      以苯教教義指導的望果活動,衍行到8世紀,隨著佛教傳人蕃域,也就帶上了佛教的色彩,“佛”替換了“天”,不再求“天”而是求“神”保佑豐收了。15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后,望果活動便滲進了格魯派教義思想,例如活動中有喇嘛列隊引導,高舉佛像,唱誦經文,并要舉行法事活動。同時民間的歌舞活動“果諧”也伴隨其中傳承下來,到15世紀以后,望果活動就成為正式的傳統節日了。由此看來,“果諧”的產生歷史久遠,并在不同的節慶活動中都有跳果諧的情景。第斯桑杰嘉措在其《金光靈塔瞻州一座目錄》中對桑耶寺的落成典禮有這樣的描述:“表演了獅舞、虎舞、牛舞以及農民男女青年們表演了歌舞等”。

      “果諧”是在圓圈上載歌載舞的自娛并娛人的民間歌舞形式。果諧以充滿濃重勞動氣息、節奏鮮明、步法穩重為特點?!肮C”流傳至今其典型的舞姿動作中,仍包含著大量從勞作動作中提煉出來的動作形態,如將修建房屋、鋪打地面、織氆氌、剪羊毛等動作加以伸展、旋轉等美化,形成了一種具有傳遞、抒發感情的舞蹈語言,是農業產生后才有的舞蹈現象,是農耕勞作的再現。而且流行在藏族廣大農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今天的“果諧”表演時,不論男女、不分年齡大小都可以參加到跳果諧的行列中,有著“農村歌舞”之稱的美譽。

      果諧在每個地區的表演時間雖有不同,但表演形式都是一樣的。舞蹈時,人們圍著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半圈,各有一名“諧本”(領舞及組織者)帶隊,從左到右按順時針方向沿圈移動,交替著邊唱邊舞。跳舞時一般沒有器樂伴奏,舞者以不時發出“去去去”的聲音,或吹口哨?;蛞黄饠抵澴?,來協調舞步,整齊統一,并且人員沒有限制,來去自由。

      “卓果諧”也稱“果諧”,是流行于廣大牧區的舞蹈形式。由于牧區的地理環境因素,這里的“卓果諧”粗獷豪放、瀟灑大方,有著濃郁的游牧民族特色。每當草原盛會“雅吉節”和“達久”賽馬節時,人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白天舉行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賽馬,晚上就不約而同地涌向舞場,通宵達旦地歡跳“卓果諧”?!白抗C”在牧區表演時主要有四個部分:(一)跳“卓曲”或“曲卓”即祭祀舞,表示向神靈供奉。(二)“尕卓”即聚會舞,表示歡樂吉祥。(三)“諧雄”即正式舞蹈,舞蹈的歌詞豐富,舞姿多變。(四)“羅卓”即結束舞。無論是“果諧”還是“卓果諧”,雖其歷史久遠,但至今仍為廣大的藏族群眾所喜愛,在親朋好友聚會上也時常演出,盡興時可徹夜狂歡,完全是一種群眾的集體活動,是當地老百姓生存、生活的寫照,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表演方式,是藏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注釋:

     ?、佗?錢浩主編.中國通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8.

     ?、?霍夫曼.西藏的宗教[M].

     ?、?西藏自治區文化局編.藝研動態:第二期[M].1986.8.

     ?、?才讓太.試論苯教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藏學,1988,(3):77.

     ?、?“拉則”,一種早期藏族祭祀活動,通常要在瑪尼堆上安插無數彩色箭桿,以敬山神、戰神,部落的大事便在此商定。

     ?、?山形帽的形制是,帽呈五山形,后部有若干飄穗,兩側拴扇形大耳至肩,前部裝若干串珠遮面。

      ⑧ 面飾是用許多銀質鏈條制成垂簾狀,拴有三個圓形銅鏡,戴于額前。

     ?、?“熱巴”,一種噴焰狀的紅色發飾。


      【參考文獻】

      [1] 格勒.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呂變庭.中國西部古代科學文化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3] 索代.藏族文化史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4] 丹增次仁.西藏舞蹈發展簡史(上)[J].西藏藝術研究,2002,(2).

      [5] 王輔仁,索文清.藏族史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

      [6] 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8.

      [7] 于乃昌.西藏審美文化[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8] 霍夫曼.西藏宗教[M].

      [9] 第斯桑結嘉措.金光靈塔瞻洲一座目錄[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10] 苯教著名史記.賽米[M].

      [11] 蓮花生大師所藏五部“伏藏”文獻.五部遺教[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2] 巴俄祖拉陳瓦.圣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3] 蓮花生傳[M].

    扯蛋

    難過

    支持

    鮮花

    超贊

    最新評論

    關注我們:中國舞蹈網

    微信號:cndance

    APP下載

    專心、專注、專業

    合作聯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電話:0177-5155-8025

    ©2003-2020  鹽城舞者印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中國舞蹈網     蘇ICP備1406126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污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全黄h全肉远古| 黄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日本免费高清一本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 欧美又大又粗又爽视频|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网站| 草莓app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内射青草|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国产第一页福利| japanesehd日本护士色| 日本无吗免费一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奇米色影视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91| 欧美性生活网址| 亚洲图片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国产91最新在线| 草莓视频在线观|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天天综合日日噜噜噜|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