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當代社會,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對于擁有古老的民族舞蹈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必然會產生碰撞的問題。我們既有的觀念正面臨著現代環境的挑戰,中國傳統舞蹈文化能否參與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來,討論民族傳統舞蹈的屬性對中國現代化能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成為熱門話題。舞蹈文化全球化將導致民族舞蹈文化傳統喪失,世界舞蹈藝術將黯淡無光。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認真思考本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問題,使我們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不被西方殖民文化全部合并,打造出一個由舞蹈藝術家創作與民族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的、豐滿的當代舞蹈藝術品牌。 【關 鍵 詞】舞蹈心理/多元化 【作者簡介】金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統媒介學院舞蹈系教授,舞蹈學博士。北京 100875 當代社會,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如果誰不融入全球化之中,誰就沒有發展前途。這成為每個國家政治、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也成為每個民族舞蹈文化藝術所面臨的問題。如果在民族舞蹈文化藝術上全球化,各個民族舞蹈文化就勢必與全球審美標準完全一致;舞蹈的表演樣式、表演審美以及市場運作勢必遵循全球統一標準;世界各種各樣、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勢必被整合成為一種文化。由此,便生發出獨具個性的民族舞蹈文化怎樣去適應全球化的矛盾。對于西方社會來說,歷經幾千年積淀,舞蹈文化心理趨向一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的形成,也正是在西方文化環境中發展出來的。然而對于擁有古老的民族舞蹈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必然會產生碰撞的問題。如何適應,如何解決碰撞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歷史過程中,應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其中舞蹈文化心理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當代舞蹈文化是活的文化,是當代人心中追求表現的文化,我們就把它稱作文化心理。近年來,舞蹈界出現一種否定民族舞蹈文化的現象,他們舉著“發展”的牌子,將民族舞蹈文化改造得面目皆非。現在就以這種“發展”心理為中心作分析。 中國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不同于西方舞蹈文化,它是一種在農耕文化圈里生成的舞蹈文化,是與農耕文化圈內生成的各種文化因素緊密相連、交織在一起的、具有“和諧”社會功能的舞蹈文化。 農耕文化圈內古代文化組織結構主要以血緣紐帶來維系。春秋戰國時期,宗法秩序打亂,但仍由具有血緣關系的皇族來繼承。中國古代社會組織是以家族為單位,國家政權也是以家族精神來執行,從而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征:強調人對國家盡義務,強調對人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強調以“善”為終極目標的“倫理文化”模式。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修身標準,以“德育”為其價值取向。 在中國特有的農業經濟和血緣宗法結構的環境下,產生出特有的人文觀:“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即不偏不倚,不溫不火。中國傳統的這種講究調和、講究平衡的“中庸之道”是順其宇宙自然節律的人文精神的體現,它深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并成為傳統。時至今日,仍然在人們的無意識中發揮著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依靠著在農業和宗法社會中孕育出來的倫理道德型文化精神所支撐,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產生出世界獨有的舞蹈文化形態。 但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我們所擁有的觀念正面臨著現代環境的挑戰。中國傳統舞蹈文化能否參與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來,討論民族傳統舞蹈的屬性對中國現代化能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成為熱門話題。可以說,文化的邀進革新與文化的保守一直是貫穿于20世紀以來的矛盾,全盤西化與保守傳統的沖突愈加尖銳明顯,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舞蹈文化根基發生了動搖。西方的工業文明、商業文明沖擊著現代社會,東方田園詩般的寧靜被打破了。從鴉片戰爭到20世紀末,保持傳統文化與反叛傳統文化成為焦點。“五四”和“文革”是具有代表性的反傳統文化。不過,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五四”拆除了舊文化的樊籬,建立了新文化體系,是積極的,進步的。黎錦暉早期的校園舞蹈、戴愛蓮的邊疆舞蹈、康巴爾汗的民族舞蹈等均是受之影響而出現的新的民族舞蹈藝術。20世紀40年代,延安大秧歌形成并遍及全國,弘揚民族民間舞蹈成為一種政治方向。而“文革”雖說是反封建、反傳統,但實際卻是封建專制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毀滅和抹殺。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受到慘烈的掃蕩,出現八億人口欣賞八個樣板戲的冷清局面。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國外文化如潮水涌來,大浪滔天,泥沙俱下。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中國傳統舞蹈文明面臨新的考驗。全球化是理性思維指導下的世界行為,市場經濟要求人們按照世界慣例來做事,于是,民族傳統舞蹈出現異化現象,天真爛漫的純真少兒跳著成年人的舞蹈,看起來很怪誕;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追求挑逗性的媚俗動作;風格迥異的民族舞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變異著,一些舞蹈家們依據所謂全球審美標準評定某一民族,某一地區的民族舞蹈的優劣價值。 市場經濟是在西方幾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國沒有那樣的環境,那么,中國民族舞蹈怎樣才能適應市場經濟規則呢?中國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也是幾千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不可能一下子掃平。世界上有數不清的民族舞蹈文化傳統,然而,在世界上是否存在只有一種獨霸的舞蹈文化標準呢?當黑格爾的“歐洲中心論”拋向世界后,曾引起眾多民族與國家的反對。 需要說明的是,民族舞蹈傳統文化的異化有兩種現象:一、與全球化經濟相適應的普世文化,它是出于多數人共識的實際需要和發展需要的舞蹈文化,如國際舞,商業歌舞(包括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山水歌舞等)。這種普世性的舞蹈是出于經濟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特定的文化價值觀。二、對西化舞蹈審美標準的認同,進而產生民族舞蹈的異化和對民族舞蹈的全盤否定,成為舞蹈的價值取向。這種思維的內核是:西方舞蹈是先進的,是絕對真理,其他民族舞蹈皆屬落后、荒蠻、原始的,于是乎,將民族舞蹈文化置于被改造的地位。 事實上,舞蹈文化是沒有客觀的價值評定標準的,各國、各民族、各地域舞蹈文化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不存在優劣之分。不過,以全球化的方式改造民族舞蹈文化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一些舞者對民族舞蹈的發展,只是對表層的、西方舞蹈的模仿和抄襲,而真正以現代科學發展觀指導的舞蹈藝術家卻真正做到了對民族傳統舞蹈的發展。如賈作光老師,他深入蒙古族地區生活幾十年,通過觀察體驗、長期積累,創制新式蒙古族舞蹈體系,他對民族舞蹈的發展就沒有走樣,而是忠實繼承,發展了蒙古族舞蹈文化,得到廣大蒙古同胞的認同。再如崔美善老師,她立足朝鮮民族仙鶴似的舞步、楊柳似的身姿的審美基礎之上,進行了不同節奏的動作處理,豐富了民族舞蹈語匯,擴大了民族舞蹈的表現形態,為朝鮮民族舞蹈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對舞蹈的發展不應是抹殺,更不應是銷毀,而應是藝術生命的延續,是對民族舞蹈藝術的完善。有些舞蹈家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只是學會了表層的西方舞蹈文化的表現方式,但傳統的舞蹈價值觀念卻依舊存在。而有些舞蹈家則打算以“革命”的方式自毀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不過,這樣做只能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如想恢復,則是不易之事。因為,民族傳統舞蹈文化是悠悠歲月積累而成的傳統,一旦被人隨心所欲地毀掉,則難以恢復原狀。這些舞蹈家對自己的民族舞蹈文化不愛,總覺得是落后、愚昧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和鄉土文化,要掃地出門。究其根源這就是以西方舞蹈為絕對真理的思想在作怪。受這種觀念的指使,民族舞蹈的異化愈演愈烈,導致舞蹈創作與舞蹈表演模式千篇一律,以“西方”為審美價值評定標準等傾向。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真理,舞蹈文化的價值取向也是沒有絕對真理的,為此,我們不能推崇某一舞蹈文化的絕對真理性。世界各民族本應和睦而安定地生活在自己的地域中,唱自己民族的歌,跳自己民族的舞蹈,可世界不是這樣,戰爭與侵略一直貫穿與人類社會的歷史中,目前的全球化,就是這種歷史的延續。不過,今天的全球化不同于往日的殖民時代,而是有秩序的世界市場經濟時代,只不過發展中國家是弱勢群體,我們面臨著怎樣解決溫飽問題,怎樣實現小康社會的問題。我們調整心態,適應全球化趨勢,是為享受現代經濟和科技成果的需要,不得不接受先進國家的經濟文化藝術,只要接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就不能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歐美中心論者認為,“發達國家的經驗是不發達國家的榜樣”,我國有些舞蹈家就盲目崇信這一觀念,盲目追隨歐美舞蹈,認為歐美舞蹈才是真正的先進舞蹈藝術。筆者認為:舞蹈文化全球化將導致民族舞蹈文化傳統的喪失,世界舞蹈藝術將黯淡無光。我們應該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認真思考本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問題,使我們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不被西方殖民文化全部吞噬,打造出一個由舞蹈藝術家創作與民族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的、豐滿的當代舞蹈藝術品牌,為形成世界多元舞蹈文化的存在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