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北京2月10日訊(記者 楊敏)2015年春節期間,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文化局和國家大劇院將聯合舉辦“我愛北京—市民新春聯歡會”(以下簡稱“聯歡會”)?!奥摎g會”已經連續舉辦三年,近萬名普通市民通過“聯歡會”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為數萬觀眾帶來一份別樣的新春祝福。 2月9日,千龍網記者隨海淀區甘家口社區家園藝術團舞蹈隊走進國家大劇院“聯歡會”彩排現場,近距離感受這場“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新春藝術盛宴。 傳承非遺文化 化身“歡樂之神” 家園藝術團舞蹈隊今年是連續第三次登上“聯歡會”的舞臺了。繼此前的新疆舞《豐收時節》、鮮族舞《長白瀑布》之后,今年,他們將向觀眾展現一支表現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鼻簫》。據領舞延和平介紹,鼻簫是黎族傳統樂器,人們熟悉的簫一般都是用嘴吹奏的樂器,而鼻簫需要表演者用鼻孔吹奏,因而得名。 舞蹈以鼻簫為創作元素,表現黎族祖先傳說中的鼻簫之靈,是黎族心中的歡樂之神,自然悠揚如天籟之樂的簫聲,為山海黎民帶來了生命的靈動和愛情的甜蜜。 說起創作思路,團長施蘇平說,我們的舞蹈都取材于民族舞,音樂和編舞都進行了改編,社區舞蹈隊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非專業舞蹈演員,年齡偏大,大幅度的舞蹈動作不適合,為了跳起來美觀又不失民族特色,進行了一遍遍的修改練習。 建隊以來,舞蹈隊堅持每周2次嚴格的專業訓練,結合演員綜合素質,認真選材,精心創、改編并雕琢多支舞蹈,在區、市的各類型比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1月下旬剛剛結束的海淀區社區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 2015年2月9日家園藝術團舞蹈隊在國家大劇院彩排民族舞《鼻簫》 千龍網記者 楊敏攝 巧手自制道具 廢舊材料新創意 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服裝極具黎族民族特色,特別是那些銀光閃閃的頭飾和項圈最引人注目。團長施蘇平笑著說,“我們的配飾不錯吧,看著很土豪,其實都是舞蹈隊成員自己動手制作,不含銀但同樣銀光閃閃?!闭f著她便拿著配飾演示起來。頭飾是用廢舊易拉罐皮裁紙,外面貼上牛皮紙,再花上各種圖案。項圈是皮革貼銀色面,配上小鈴鐺,舞蹈的時候配飾閃耀鈴鐺清脆。 鼻簫是本次演出的重要道具,領舞延和平介紹,傳統鼻簫是用海南白竹制成,而我們的道具是用最常見的PVC管制成,再配上裝飾,表演起來惟妙惟肖。 2015年2月9日家園藝術團舞蹈隊參加國家大劇院彩排“我愛北京—市民新春聯歡會”,舞蹈隊成員正在后臺認真化妝。 千龍網記者 楊敏攝 由集體舞濃縮成的社區舞蹈隊 家園藝術團舞蹈隊成立于2009年?,F有隊員20人,主要來自于地區酷愛舞蹈藝術的離退休人員,是一支舞動在基層舞臺上不可多得的群眾性業余團隊。說起藝術團的創辦,團長施蘇平說,2009年社區組織居民排演集體舞,一共選拔了200余人參加培訓,最終在海淀區“舞動春天”健身舞比賽中獲得金獎,很多居民因此愛上了跳舞,比賽雖然結束了但大家熱情不減,舞蹈隊便正式成立了。藝術團以“弘揚民族文化,傳播高雅藝術”為宗旨,舞蹈隊定位于演繹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臺舞,力爭每年創、改編一支新舞蹈。 2015年2月9日家園藝術團舞蹈隊在國家大劇院彩排間隙合影。 千龍網通訊員 凌福平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