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舞姬 外文名稱:La Bayadere 作曲:列奧·明庫斯(Music: Ludwig Minkus) 配器:約翰·蘭奇貝里(Orchestrared: John Lanchbery) 原編導:馬里烏斯·佩蒂帕(Marius Peptipa) 編導:魯道夫·努里耶夫(Rudoif Nureyev) 演出:巴黎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Ballet de L’Opera National de Paris) 演奏:科隆管弦樂團 (Orchestre Colonne) 指揮:米歇爾·克瓦爾(Michel Quéval) 主演:伊莎貝萊嘉蘭(Isabelle Guérin)、勞倫·赫萊瑞(Laurent Hilaire)和伊麗莎白·普拉特(Elisabeth Platel) 錄像時間:1997年 錄像地點:巴黎歌劇院(L’Opera National de Paris) 唱片公司:華納NVC ARTS 唱片編號:4509-96851-2 發行時間:1999年9月27日 播放時間:132分鐘 演員表: 尼基婭(Nikiya)——伊莎貝萊·嘉蘭(Isabelle Guérin) 索洛爾(Solor)——勞倫·赫萊瑞(Laurent Hilaire) 加姆扎蒂(Gamzatti)——伊麗莎白·普拉特(氀椀猀愀戀攀琀梔 Platel) 王公(Rajah)——讓 – 馬里·(Jean-Marie Didière) 大祭司(High Brahmin)——弗朗西斯·(Francis Malovik) 銅偶(Bronze idol)——維爾弗里德·(Wilfried Romoli) 僧人(Fakir)——萊昂內爾·戴拉諾埃(Lionel Delano) “馬努舞”舞者(“Manou ”dance)——桑德林·馬拉歇(Sandrine Marache) 第一幕第二場尼基婭與奴隸的慢舞舞者——尼科拉斯勒里什(Nicolas Le Riche) 第三幕“黑暗王國”中的三個領舞者——卡琳·阿維雷蒂(Karin Averty),克洛蒂爾德·瓦耶(Clotilde Vayer),范妮·加伊達(Fanny Ga攙愀) 1.劇情介紹: 第一幕 故事發生在印度,一個神廟里的舞姬尼基婭和戰士索洛爾共墮愛河。與此同時婆羅門大祭司向尼基婭求愛而被拒,主祭怒而返回神廟。尼基婭和索洛爾在廟外偷會,二人向神圣的火焰發誓他們的愛情會永恒不變。另一方面當地的王子賜婚予索洛爾和他的女兒加姆扎蒂,加姆扎蒂愛上了索洛爾而索洛爾亦被加姆扎蒂吸引著。加姆扎蒂知道了索洛爾與尼基婭的事便找了尼基婭來對質。她告訴尼基婭以尼基婭的舞姬身份根本不能給予索洛爾什么,更不能跟她比。悲憤的尼基婭試圖刺殺加姆扎蒂但失敗了,她立刻害怕地逃走。加姆扎蒂發誓她一定會報復。 第二幕 索洛爾與加姆扎蒂的訂婚典禮,尼基婭被傳喚作舞蹈表演。加姆扎蒂的侍女交給尼基婭一個藏有毒蛇的花籃,不知情的尼基婭被毒蛇咬到了,但她仍拒絕了主祭的解藥,寧愿就死也不愿沒有索洛爾的活下去。 第三幕 索洛爾為尼基婭的死而震驚,他吸食鴉片以麻醉自己那痛苦的心。在夢境中他看見一群幽靈似的舞姬,并從中找到了尼基婭,索洛爾與尼基婭共舞。 2.舞蹈結構: 第一幕(Act I) 第一場(Scene 1) 1. 索洛爾獰獵老虎(1. Solor back the tiger hunt) 2.祭司到來(2. Arrival of priests) 3. 圣火祭典(3. The fire festival) 4. 尼基婭上場景(4. Appearance Nikiya) 5. 變奏:尼基婭(5. Variation: Nikiya) 6. 圣水(6. The sacred water) 7. 馬達維亞和索洛爾——尼基婭返回(7. Magdaveya and Solor - Nikiya returns) 8. 尼基婭和索洛爾雙人舞(8. Pas de deux: Nikiya and Solor) 9. 索洛爾對尼基婭山盟海誓被婆羅門大祭司看到(9. Nikiya and Solor to swear eternal love in the eyes of the great Brahmin) 第二場(Stage 2) 10. 宣布訂婚(10.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engagement ) 11. 婆羅門大祭司揭露尼基婭和索洛爾(11. The High Brahmin denounces Nikiya and Solor) 12. 加姆扎蒂試圖賄賂尼基婭,她們發生激烈沖突(12. Gamzatti trying to bribe Nikiya, they clash violently) 第二幕——皇宮的花園(Act II - The garden of the palace) 13. 前奏曲(13. Prelude) 14. 上場的行列(14. The procession) 情節舞1(Pas d'action I) 情節舞2(Pas d'action II) 情節舞3(Pas d'action III) 情節舞4(Pas d'action IV) 變奏:索洛爾(Variation: Solor) 變奏:加姆扎蒂(Variation: Gamzatti) 15. 扇子舞(15. Fan dance 16. 尼基婭接受花藍(16. Receiving the flowers Nikiya) 17. 尼基婭被蛇咬死(17. The snake bites Nikiya dies) 第三幕(Act III) 第一場——索洛爾由于尼基婭的死去,悲傷中吸食鴉片并進入夢幻之中(Stage 1 - Saddened by the death of Nikiya, Solor smokes opium and in between dreams) 第二場——黑暗王國. (Stage 2 - The Kingdom of Shadows) 18. 圓舞曲(18. Waltz) 變奏:索洛爾(Variation: Solor) 雙人舞1(Pas de deux I) 雙人舞2(Pas de deux II 變奏1(Variation I) 變奏2(Variation II) 變奏3(Variation III) 雙人舞(Pas de deux) 3.作品賞析: 在五十年代,因為西方的“鐵幕”時代,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停止了,馬里烏斯·佩蒂帕留存下來的許多芭蕾舞及《舞姬》(La Bayadere)他們都不知道。 努里耶夫是唯一在瓦岡諾娃學校(Vaganova School)學習二年就畢業的學生,他于1958年加入基洛夫芭蕾舞團, 1959年他卻獲得了在"黑暗王國" 飾演索羅爾一角。他的舞伴是奧爾加·莫伊希埃娃(Olga Moisseieva)。1961年,基洛夫芭蕾舞團在巴黎和倫敦巡演時,西方的觀眾才發現這部芭蕾舞劇,1 9 6 1 年5月19日,基洛夫芭蕾舞團在加尼葉宮(Palais Garnier)演出了《舞姬》第三幕(“黑暗王國”( Kingdom of the Shades))。他與芭蕾舞女首席莫伊希埃娃分別飾演索羅爾和尼基婭,他所飾演的索羅爾,表演了當時別人還不能完成的兩周旋轉加蜷腿側跳,他以無與倫比的舞技使巴黎觀眾嘆為觀止,為之瘋狂,他一時成為萬人仰視的燦爛星辰,他的表演激起觀眾和評論家的熱情。 那天晚上,該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康斯坦丁∠爾蓋耶夫(Konstantin Sergeyev),要求努里耶夫在第三幕"黑暗王國"前添加一個獨舞,給他選擇一個變奏。她與努里耶夫跳的是《海盜》的變奏。后來他表演的是恰布基安尼的變奏。 32名身穿白色芭蕾舞裙和頭戴面沙的舞姬——變成的幽靈——她們緩慢地一個接著一個從斜坡上做作阿拉貝斯克(arabesques penchées)向下走來,象征著他們從冥冥世界走出來。俄羅斯舞蹈歷史學家維拉克拉索夫斯卡雅(Vera Krassovskaya)說:“一行隊列蜿蜒交叉的之字型,最后在舞臺上展開為四行八列,印象影響非常令人深刻。這一幕標志著交響芭蕾的開始。” 馬里烏斯·佩蒂帕他的一生努力創作這種抽象的“交響芭蕾”,音樂與舞蹈幾乎是完美和諧的結合,“幾何圖形”(側重于隊行和運動方式,幾乎占據了整個舞臺空間),作為例子:《海盜》(Corsair)(1868年)中的“魔幻花園”(Enchanted Garden)場景,《唐·吉訶德》(Don Quixote)(1869年)中的森林女神場景,《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890年)第二幕的奧羅拉夢境,《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 1892年)第一幕結尾中的雪花圓舞曲和列夫·伊凡諾夫(Lev Ivanov)編導的第二幕和列夫·伊凡諾夫再次編導的《天鵝湖》(Swan Lake)中的第四幕(1895年),《雷蒙達》(Raymonda)第一幕中的夢想圓舞曲。喬治·巴蘭欽(1804-189年)跟隨佩蒂帕的腳步,根據音樂樂章而轉化創作成一系列“交響芭蕾”。 1963年11月27日,應皇家芭蕾舞團新藝術總監費雷德里克阿什頓(Frederick Ashton)的委托,首次在西方復排了馬里烏斯槧艏帕(Marius Petipa)的《舞姬》中的第3幕"黑暗王國"。 努里耶夫早年就是在基洛夫學習和跳舞的,他所編導的“黑影王國”繼承了馬里烏斯槧艏帕的原版以及并忠實地再現了芭蕾舞女首席的變奏。然而,男主人公索羅爾引入了由舞蹈家瓦赫坦格猠哈伊洛維奇瀠布基安尼(Vakhtang Mikhailovich Chabukiani)于1941年跳的獨舞。努里耶夫還綜合了瓦赫坦瀠布基安尼的版本,同時加入他自己個人的風格——他自己獨特的絕技。 尼基婭在舞臺上舉著一條長長的紗巾與索羅爾慢舞,在這里他為索羅爾的獨舞增加了一個變奏,是恰布基安尼在第二幕中為加姆扎蒂和索羅爾訂婚場景編導的。 這些較小的改變有助于上演更多的舞蹈和給男性角色他們增添了生動效果,但努里耶夫的風格首先確切通過并值得每個舞者高度贊揚,約翰 ·珀西瓦爾(John Percival)在《時代》(Times)和克萊夫·巴恩斯(Clive Barnes)在《舞蹈與舞者》(Dance & Dancers)中高度評價贊揚。努里耶夫已經激勵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他正在幫助所有的舞者和首席芭蕾舞明星瑪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得到他鼓勵——她全面的掌握擁有他的技術,她至今沒有透露,他鼓勵獨舞者之間有一個新的的競爭精神。有了這個《舞姬》第三幕,努里耶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為人知的芭蕾舞劇,是一部值得探索的十分經典珍惜并同樣重要,他教會了舞者怎樣跳舞。 努里耶夫《舞姬》中的“黑影王國”版本最初于1967年3月27日在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The 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由尤金妮婭·瓦魯基娜(Eugen Valukin)首演。全本的《舞姬》是1972年在伊朗國家芭蕾舞團(The Iranian National Ballet Company)由巴萊特米斯特雷斯·納塔里耶·科恩烏斯(Balletmistress Natalie Conus)主演,根據1941年基洛夫芭蕾舞團波諾馬雷夫/恰布基安尼(Ponomarev/Chabukiani)的版本改編,這個作品由羅賓·巴爾肯(Robin Barker)根據明庫斯的鋼琴縮編譜而改編配器。 1974年10月,羅爾夫·利伯曼(Rolf Liebermann)的邀請,在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上演了“黑影王國”并飾演超級大國羅爾一角,其舞伴是諾埃拉蓬圖伊斯(Noella Pontois)。 1991年底,魯道夫·努里耶夫擔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開始計劃制作復排一個完整版《舞姬》,在他的職業生涯期間并在基洛夫芭蕾舞團他跳過根據傳統的波諾馬雷夫/恰布基安尼的版本。努里耶夫邀請了他的朋友和同事尼內爾 錠加普基娜(Ninel Kurgapkina),前基洛夫芭蕾舞團首席女舞者及芭蕾大師帕特莉希婭脠覜繛(Patricia Ruanne)和阿萊斯·弗朗西(Aleth Francillon)協助上演作品。 巴黎歌劇院管理層知道這部《舞姬》將是努里耶夫的供獻給世界的最后的作品,因為他的健康狀況正在惡化,加劇的 “愛滋病”(HIV)病毒使得疾病加重。正因為如此,巴黎歌劇院的文化行政部門,從各方面私人哪里持續捐款來了更多的資金,給予作品以龐大的預算。 魯道夫·努里耶夫創作的這一部《舞姬》節目于1992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努里耶夫希望能夠使用路德維希·明庫斯原始配器樂譜,哪唯一樂譜在當時的俄羅斯。因他身體近況不佳,努里耶夫不能迅速前往圣彼得堡獲得在基洛夫/瑪麗婭圖書館《舞姬》復印原始配器樂譜。1989年,51歲的努里耶夫應瑪麗婭劇院之邀,重返瑪麗婭劇院演出,努里耶夫請原基洛夫的朋友拿到了《舞姬》的總譜,利用努里耶夫演出的短暫時間復印總譜。由于時間緊迫,總譜只匆忙地復印了前三幕的每個頁面包括幸運的下半部分頁碼,復印效果很差,沒有頁碼,也沒有按順序,有些譜紙還重疊在一起,殘缺不全。但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直到他回到巴黎,努里耶夫開始了浩大而繁重的恢復工程,他在約翰·蘭奇貝里(John Lanchbery)的幫助下,用一架兒童電子琴,重新修訂和配器樂譜,連同努里耶夫的記憶恢復的總譜,盡可能接近原作。由于某些片段根本沒有全整的復印的原作,蘭奇貝里被迫創作了幾個過渡性的段落,但最終,幾乎完整的音樂是由蘭奇貝里創作的明庫斯風格的樂譜。 努里耶夫請求意大利電影設計師恩齊·弗里蓋利奧(Enzio Frigerio)設計舞美,以及百老匯的設計師弗蘭卡·斯夸爾恰平奧(Franca Squarciapino)設計芭蕾服裝,以喚起想象中的19世紀印度的東方的特征。弗里蓋利奧的構思的靈感來自泰姬陵和奧斯曼帝國,以及對佩蒂帕的1877年作品所用的原始裝飾畫 -弗里蓋利奧稱他的設計“是一個歐洲人眼中從東方到東方的夢想”。斯夸爾恰平奧的服裝設計靈感來自古代波斯和印度的繪畫,精心的頭飾和帽子,五顏六色發亮的面料,以及印度傳統裝束,許多的面料來自巴黎的時裝精品店以及直接從印度進口。 至于編舞,努里耶夫幾乎精心完整地的根據傳統的波諾馬雷夫/恰布基安尼完全修訂,而同時全部保留由祖布科夫斯基(Zubkovsky)創作的第二幕“大嬉游曲”中“銅偶的舞蹈”和1954年由康斯坦丁·謝爾蓋耶夫(Konstantin Sergeyev)為納塔莉亞尠金斯卡婭(Natalia Doudinskaya)編導《埃斯梅拉達》(La Esmeralda)第一幕(作曲:切薩雷渠尼(Cesare Pugni)中的慢舞,放到第一幕第二場中為尼基婭和奴隸創作的雙人舞。努里耶夫在第一幕第二場的修改中有一段開場為男武士而作的芭蕾舞,第二幕的扇子舞,小黑人的“馬努舞”( Manou dance),印度舞和索羅爾的變奏,第二幕第二場的六人舞由恰布基安尼編導,銅偶的變奏由尼古拉·祖布科夫斯基(Nikola Zoubkovski)在1948年編導及尼基婭“花籃舞”的結尾舞部,以及另一段第二幕的“圓舞曲”(Valse évantails)。他又重新調整了第三幕“黑暗王國”的變奏,將原作的最后變奏并修訂為尼基婭的變奏(又稱“紗巾雙人舞”)(a.k.a. the Scarf Duet),因而,同樣索羅與的尼基婭表演的情節舞,一起改為他自己最初在1962年為皇家芭蕾舞團上演的“黑暗王國”。在紀錄片《舞者的夢:舞姬》(Dancer's Dream: La Bayadere)中努里耶夫說考慮重新創作失去的第四幕,除馬卡洛娃的《舞姬》作品外,但最終決定按照蘇聯芭蕾的傳統,結束在“黑暗王國”的場景。比較原來暴力結尾的舞劇,努里耶夫傾向首選“溫和”的結尾。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第四幕樂譜連殘缺的復印件也沒有,無法恢復出來,所以改為索洛爾因吸食大煙產生幻覺而與尼基亞相見,這樣,降低神話色彩走向較為現實的世界。 他還巧妙地將印度的民間舞蹈與歐洲的古典芭蕾糅合在一起,既表現出東方的神秘異國情調又保持了傳流芭蕾的整體風格與特殊魅力。但由于太過重視情節的交待,啞劇成分還嫌多了些。而舞蹈則是努里耶夫重新編排,在排演的過程中,他融入了許多本人的獨到之處,有著他個人的風格,編導幾個啞劇的場景,如:第三幕索羅爾在他的房間里吸食大煙產生幻覺,在黑暗中被召喚(紗巾的獨舞),他為索羅爾的朋友創作的舞蹈(第二幕在王公的宮殿),比以前簡化了許多。 同時,因為他極為苛刻的完美藝術態度,加上充裕的制作費用,使得《舞姬》的演出規模龐大,舞臺布景富麗堂皇,如同電影場景一般。 努里耶夫上演的《舞姬》經過幾代編導的傳承而形成,由基洛夫/ 瑪麗婭的舞者和編導在超過100年不斷的修訂和增補,佩蒂帕的原作漸漸豐富了起來,他基本上秉承了佩蒂帕的舞蹈構思,改變了他以往喜歡加以一些改編的戲劇性,沒有那么些細節改,應刻這是一版最忠實于佩蒂帕原作的改編版。 尼基婭被許多人看作吉賽爾的對立面,同樣是被負心漢欺騙,含怨死去,化為幽魂。吉賽爾是寬恕與永志不渝的愛,明知再也無法相見,自己只能做黑夜中的冤魂,但是為了讓所愛的人活下去,不惜反抗鬼王;尼基婭則是復仇,第四幕負心人索羅爾婚禮的神廟倒塌,新娘加姆扎蒂也死去,他們只有在天堂再相會。雖然太多癡情女子并不讓我感動,但是我們還更喜歡吉賽爾一些。努里耶夫沒有完成最后一幕,《舞者之夢》的記錄片里似乎也透露是不喜歡這個結局的說。 努里耶夫的《舞姬》作品于1992年10月8日在巴黎加尼葉宮(或巴黎歌劇院)首演(一直持續10月31日共演出了15場),由莎貝萊·嘉蘭飾演尼基婭,勞倫·赫萊瑞飾演索羅爾和伊麗莎白·普拉特飾演加姆扎蒂(這版1994年拍攝并出版的DVD /錄像都是原班人馬)。劇院里聚集了許多芭蕾舞界最杰出的人物,在這一個特殊的場合觀看了努里耶夫的作品首演,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來自世界各地報紙和電視記者的云集倍加贊賞,最后謝幕的時候,努里耶夫身披紅色的披肩,站在伊莎貝萊嘉蘭和勞倫·赫萊瑞的中間,伊麗莎白·普拉特站在他的身邊,觀眾們陷入了沉默并猶豫了片刻,當面對這位勇敢而輝煌的男人,瘦弱并驕傲站立著,藐視他的病情。全場觀眾全體起立并迸發出熱烈的掌聲。 他們明白,他們是最后一次看到他。充滿著情感的看到他成功,不僅是一次輝煌的表演,相反的是一個男人的命運,他的“生死輪回”,他在巴黎歌劇院這同一個舞臺上演的最后一場現場《舞姬》,他現在留給我們自己創作的三幕《舞姬》,仿佛這是他最后的遺產,留給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他榮幸地從法國文化部部長杰克·朗格(Jack Lang)手中接過“文學與藝術” 榮譽勛章。努里耶夫仍然坐在高背扶手椅上,他頭上戴著鮮艷的無邊帽,在某些方面讓人聯想到莫里哀在延續,盡管他覺得他克服的疾病,上演了《舞姬》,可以發現努里耶夫他的一生給了劇院,因為在劇院這么多年的生活,讓他感受更加真實與激烈,他說過:“當我在舞臺上,才感受到真正的生活。”但僅僅三個月以后,他就在巴黎去世了。 《舞姬》于1993年1月和1994年5月在巴黎加里葉宮再次上演, 1994年6月/7月,1995年12月/1996/1月和 1998年12月1999/1月在巴士底歌劇院(Opera Bastille in June)上演。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舞姬》在巴塞羅那,雅典和華盛頓(1993年),紐約(1996年),曼徹斯特(2000年),舊金山和洛杉磯(2001年4月/ 5月)巡演。2001年11月 - 12月2002年1月在巴士底歌劇院再次上演。 芭蕾舞劇《舞姬》巴黎歌劇院巴黎舞團1992年版 |